儒家思想有一些重要的观念深刻影响到中国人的观念,复仇就是其中一个。在经典中对复仇有明确的表述,但在后世的法律体系中又明令禁止复仇。如此就造成经典与法律的冲突,从而吸引了历代思想家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一方面经典所提倡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得不到现实制度的支持而失去其对人们生活的指引,另一方面,绝对背弃经典的法律制度亦···
荀子的“先王制礼”论以工匠制作的隐喻为其基本理论架构。在此架构上,其所谓“先王制礼”的命题,实际包含“礼义”“先王”“制作”三个环节。其中“礼义”关涉的是礼义以何种方式对现实秩序产生规范效应
荀子常见的两个称呼是荀卿和孙卿,传统避讳说认为汉人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故改荀为孙。清代以来,对此说提出质疑并产生三种新观点,一是认为荀、孙是单纯的音同通用关系,二是认为荀、孙都是姓氏,战国之后混用,三是认为荀子本姓孙,荀是司马迁据其乡音所改。
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关系,是儒学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大问题,被人誉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牟宗三、李泽厚都曾试图对此其加以综合,但效果都不理想。借助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三分法,这个问题有望得到合理解决。所谓三分法即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以打破西方感性与理性两分模式的一种方法。
方以智非常重视从“时”的角度探讨哲学问题,在《东西均》中也对“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论述,赋予“时”相应的含义,如时间性概念、时代性概念、与相关词合成的哲学性概念等。方以智还在许多地方使用了在现代意义上与其含义相同的“同时”概念,并且往往把相反特性的事物、行为对举,阐发“存泯同时”的观点。“时中”是变变不变、不变而随变者。···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不仅精研儒学,还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古典兵学有过深入研究。他善于将用兵理论运用到战争实践,在平叛战争中有很好的运用,成为“知行合一”的最好注脚。就战争观而言,他主张“求善”与“去患”;就实力运用来说,他力倡“兵民合一”;就战争谋略的运用而言,他注重奇正结合。正因如此,兵儒合流的特征,在他身上有···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以虚、气、神、化、两、一等概念为枢纽的体系化哲学建构,以其高度的完成性及内蕴的义理深度而备受瞩目。然而,在虚、气关系等根本哲学问题的理解上,学界仍有不同的认识。分析不同理解背后的文本解读的差异,进而为正确的哲学诠释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
在仁、礼关系上,孔子存在以仁释礼与以礼成仁的不同进路。荀子虽然形式上视仁为最高的德,并提出了由“爱人”到“自爱”的仁学理论,但不是将仁落实在心性上,而是体现在制度中,是以礼成仁,发展的是政治化的仁学。
1980年代贺麟曾撰写《唐君毅先生早期哲学思想》文纪念唐君毅,并借早年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说明1940年代自己的儒学思想与唐君毅在方向上有相同之处。通过贺麟与唐君毅的比较,可展现新儒学思想这一流脉的特征以及哲学依据。儒学现代开展这一流脉及其终结值得考量与反思。
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美德”观念代入宋明理学内部,在广阔而深远的研究前景中,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能否因为“美德”的附属性来否认宋明理学所讲的形而上学是基础主义即实体主义的?
“灾异”说是理解董仲舒思想体系之整体结构的核心枢纽,因为他正是通过解释“灾异之变”现象来臧否政治而引申出自己整个思想系统的三大板块及其关系。灾异说的政治理想却是皇权帝国之“大一统”的完善,这恰恰是对前述儒家神圣代言人的主体独立性的解构,从而也是对“灾异”说本身的解构,因而促使后世儒家转向“内在超越”。
公羊家“反经达道”的思想被后儒概之为“反经合道”,且因此“反”字而为后儒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所误解,招致了诸多非议。作为理学家的代表性人物,程、朱的经权说对于经权关系的思考没有从本质上推进儒家经权思想的发展,并对公羊家的经权说存在许多偏见。这些偏见之所以会发生,既因其思想“以理摄道”的思想运思特点,也因为他们不明公羊家反···
朱熹的「兴」观念可以被看作为其对《诗经》理解的一个核心角度。朱熹的诗学与美学思想与朱利安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合之处。在理解朱熹「兴」思想时,运用朱利安的势(propension)、意(will)、情(emotion)、景(landscape)、显(manifest)、隐(hidden)等概念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晰的理解朱熹的「兴」观念的实质内涵。
向以鲜《我的孔子》组诗是现代汉诗写作的典范性文本,它也是当代中国诗人进行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实践,体现出确认自我文化渊源的民族诗人的身份自觉,并同时折射出当代汉语诗学的几个重要维度。
从道德哲学的视域上看,朱子的“明德”观能使朱子的道德哲学证成自律道德,从而回答“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此外,“明德”所具有的“德”之“全”的含义,又可以回答“道德完善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可见,朱子的“明德”观撬动了对朱子道德哲学的重检,并使朱子道德哲学在与康德道德哲学、现象学伦理学的参照与对话中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
梁钦元老师是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长孙,近年来,他应高校及社会各界各领域邀请,讲解祖父《梁漱溟先生心目中孔子的人生态度》,关于祖父如何看待孔子,《人民周刊》的记者对他进行过专访,我们再次进行整理转载,谨以此,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儒家“美善关系”呈现了儒家对“美”的语义的独特理解。儒家“美善合一”的综合形态之美不同于现代美学的单维度之美,而是一种内置了“道德善”的古典伦理—政治美学。
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
“天下为一家”即“以天下为家”,即是对礼运“天下为家”的内涵的理解,“天下为家”被视为极高的政教成就,无论是三代的六君子,还是这里所谓的“圣人”,都意味着《礼运》中与“大道既隐”关联着的“天下为家”,仍然是《礼运》作者的崇高政教理想,而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一家一姓为主体进行的专制独裁之“家天下”。
中国文明的古今之变,在社会结构上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家”与“国”的分离。传统的家国架构有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现实模式,但是,以家的存在为国的基础,以立家之德为立国之本,则是共同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之后,国家建立的基本原则,不再以家庭为基础,这种家国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伦理道德的改变,家庭成为私人领域,父子之伦···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