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拜登赦子非“容隐”行为,属“负父而逃”行为,合法否另论

孟子突出舜不惜弃其天子位也要保其父不收监或被判刑,反映了当时孝悌礼俗的普遍乃至苛刻,以及孟子本人的高度孝德与宣教之苦口婆心。孟子喜欢讲好听故事以宣教,什么“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何曾实见过舜及舜”五十而慕父母”的事实呢?如《庄子》爱好讲孔子不好听故事而已,不能当真的,会意即可。

【杨家辉】拜登赦子能否等同于儒家的“亲亲相隐”或“舜负父而逃”?

拜登身居总统之位,以公权力赦子,既不能在美国现代政治秩序中寻求解释,也不能从儒家思想中获得整全助力。在美国现代政治秩序中,拜登任私情而坏权力,破坏了美国政治的公共性。在儒家思想中,拜登因居总统至公之位,而不能比附非公的父子相隐;且其赦子是发生在居位期间,也没有跳出政治与文明的秩序,不能比舜而实现对人伦的还原。

【宋立林】“典”亮人心: 以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智养情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11月25日,山东省社科联召开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团队代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科担当,激发人民文化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数字化赋能文化建···

【王学典】儒学研究已形成“九科治儒”的繁荣局面 ——探索儒学社会科学化的新路径

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向芬】推动儒家文化“走出去”行稳致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正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胡国繁】写在第一个“王船山日”

2024年9月29日,船山故里所在衡阳市通过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及建议案,并召集全体市政协常委及市直部门、船山故里衡阳县代表,开了一个数百人的专题议政会议。

【养正读书】关于传统文化和读经的九条反思

在国家和整个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在读经被众多有识之士当作必修课的觉醒中,让人感觉欣慰,前途似乎越来越光明,然而在现象背后,我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一些问题,分享出来供大家思考。

【齐义虎】正名:所谓“中东”应该叫“西亚”

近日,加沙地带的巴以军事冲突持续不断,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使得“中东”一词再次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

【米湾】经学之所与立 ——贺春耕园第七届经学论坛

春耕园举办经学论坛,某不克与会,而米湾兄撰文致贺,今予转载。复案:经者,常道也。非天启之书不得为经,非孔圣制作不得为经,非六艺之科不得为经。

【杨传召 杨冬 张恒】提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国际传播工作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对外窗口,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张涛】“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要正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需要深入把握这一“结合”的内在机理。

【陆卫明 张敏娜】《论语》中的为政思想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启迪意义

《论语》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有一种说法认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把《论语》视作一部“心灵鸡汤”之类的书。这种说法无论在理论上、事实上,还是在逻辑上均有悖于常识。

【王达三】儒家文化的守望者——《原道》和陈明

今年是《原道》创办30周年,业界举办了一个庞大的纪念会。不过,作为《原道》创办者和灵魂人物的陈明,站在了会议及合影照的边缘——或许是“边缘人物安乐边缘”吧——这和10周年时的纪念大异其趣。现将20年前写就纪念《原道》10周年的两篇小文贴出来,对比下,有意思。

【孔祥安】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徐梓】为什么教师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论及教师时,十分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强调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己示范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教”和“学”的词义就表明了这一点。

【慕朵生】把孔子重新迎回孔庙和中国

某青壮年时既好为议论,又颇作倡议,盖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以为非激扬文字、耸动天下不足以济世也,遂有国人慎过耶诞节、孔诞日为教师节、电影孔子涉嫌侮圣、保护孔庙、反对平坟、八八日为父亲节等系列建言——效果不著而矣!

【王艳超 刘青旭】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彼此契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以“第二个结合”更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增强中国···

【陈金龙】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要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刘海霞】坚持以“两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张荣军 王红】以中华文化之智促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愿望和现实需要,引发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和共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