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国王道政治与西方霸道政治的伦理分野已是昭然若揭。中国王道政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对王道与霸道统治策略的深刻辨析,最终在秦汉王朝的斗转星移中确立了王霸结合、阳儒阴法型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深刻陶铸了中国后世政治的运演轨迹。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二〇二四年度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群经单疏古钞本汇编及校理(附《论语义疏》)”成果之一。后续单疏本七种将于年底完成出版。
《孝经研读》系对儒家经典纲领性文献《孝经》的研究性导读。本书内容包括“导读”:介绍《孝经》的文献学、经学、目录学等内容;“集注”:汇录郑玄、唐玄宗、司马光、范祖禹关于今古文《孝经》的注解;“附录”:拟《孝经》作品《忠经》《女孝经》《廉矩》及序跋。并附影印版阮刻《孝经注疏》(选)、日本传《古文孝经孔传》。本书旨在为读···
明代乡试、会试采用三场试士的制度,其首场为经义,分为四书文与五经文两类。四书文在明代科举诸文化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它关涉一个时代的理学思想和意识形态。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扩张的冲击、社会问题长期累积形成的危机及严重的政府失能等层出不穷的状况。新老问题汇集,而大清帝国却如同疲惫的老马,力不从心,僵而不死,勉强维持着。经由无数小事件汇聚成的巨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开始,通过碰撞、叛逆者、自强、变法、开战、烽火、···
本书系统梳理和阐述西汉经学的形成和发展,辨析经籍与儒学形成的渊源,经学与儒道法等诸子的关系,按历史进程,整理了自西汉初期经学的产生,到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经学思想;昭帝、宣帝时期经学的极盛时期;元、成、哀帝时期经学的发展以及经传、礼乐研究与两汉时期的第一次今古文之争;平帝与王莽时期重经依礼的思想···
《明刑弼教》不局限于晦涩难懂的陈条旧令,讲述中国古代法律之历史,而是抽丝剥茧,去其躯体,得其精神。全书从中国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地理环境与中华法律传统的关系、小农经济与中华法律传统的关系、宗法社会与中华法律传统的关系、中国法律思想的伦理属性、中国传统的法律与道德关系理论等十五个方面或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
本书聚焦于宋朝人的日常生活,选取风雅的、有趣味的、富含现代气息的宋人生活侧面,用生动的语言、场景化的描述及独特的细节将其呈现出来,还选取了50余幅宋画与宋代器物图片作为配图。作者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宋人生活的窗口,让我们领略蕴藏在历史与传统中的日常之美,感受过小日子的美好。
本书是对西汉以降历代《谷梁》释经学史及《谷梁》学体系的学术史研究。
本书全彩影印沈文倬批注《仪礼郑注句读》,为该资料首次披露。
本书为“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旨在研究当代新儒家第三代学者政治哲学的源起、继承和发展,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儒家政治哲学能否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本研究以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和林安梧为主要分析对象,系统梳理其有关政治、国家问题的哲学思考,用诠释学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框架对之···
本书从宇宙观、祭祀、礼仪制度、军事技术等多个角度,研究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之际的战争变革,考察了殷周之间战争文化的差异,以及周代军事贵族战争礼仪的诞生。指出殷人对战争的理解,更接近狩猎。甲骨材料中战争术语和狩猎术语时常混用,战争的对象是各类异族,这些异族在殷人看来属于武装化的动物、精灵、怪兽。殷人对四土的征伐···
本书三编,共十一章。上篇主要讨论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儒家天命与人生的互贯互通及其实践取向、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王阳明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说等问题。中篇着重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儒家心学思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王阳明本体实践哲学的精义、儒家生死实践智慧的超越性证取与突···
“乐教”是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支柱,却在春秋以降的礼乐崩坏中失传。近人不知“乐教”之义,首因其基本概念的模糊。“声”“音”“乐”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具备戏剧形式的“乐”,本身包含着诗辞、乐曲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讨论“乐教”,应该照顾到“乐”既有“声”“音”“乐”的差异,也有“诗”“乐”“舞”的区别。本书在明确“乐”之具体意义的基础上,全···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礼”在身,亦在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性爱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前现代语境中,《诗》为何能在言说常道的意义上被视为“经”。以“经”论《诗》的通行进路,如从经学史或广义上经学文化学的角度,梳理出诗经学史的理论成果或对《诗》的经典化过程及其影响作一番描述性研究,这对解释言说常道之“经”何以成为《诗》最为根本的意义规定而言并不充分。
本书是关于儒学和传统思想的论文集。
本书对《中庸》的背景、来源、概念、内容、宗旨、结构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中庸》的重要误解、历史影响、海外流传和阅读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紧密围绕“中庸、修道、致诚、至德”这四大重要主题渐次展开对《中庸》的深入解读。书中见解新颖独特,帮助读者领悟《中庸》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所传递的穿越时代的永恒力量。本书可以说是···
重庆图书馆,为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重庆市主要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重庆市文明单位。其前身是“国立罗斯福图书馆”,1987年定名“重庆图书馆”,2007年6月重庆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