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原系朱承同志的博士论文。本书以政治哲学为视域,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独特的考察。在心学的研究中,通常关注较多的是其心性之维,对心性之学所隐含的政治哲学内涵,则相对注意较少,朱承同志的这项研究,对于更具体地理解和把握王阳明的心学,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禹贡》图”与《禹贡》学、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涉及河流疏导、水利兴修、边疆治理、民族分布、政治经济等众多问题,“《禹贡》图”研究不仅对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有着积极意义,对发掘经典所蕴含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实现鉴古知今也有着现实意义。但由于相关问题学界关注少、研究难度大而鲜有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冷门”···
“中国重新生长”是一个显著的文明现象,“儒家复兴”则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二者的同频共振以及对中国未来具有何种意义?本书围绕这个问题,针对中国当下重大现实问题及思想理论热点,介入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由儒家代表性人物与意见领袖一一作答,集中展示了“儒家重新公共化”的最新思想成果。
本书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
《唐君毅与香港》讨论唐君毅与香港的重要关系,冀能一方面帮助读者更了解唐君毅其人,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了解香港其地。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讨论唐君毅在香港的文化运动;第二章介绍唐君毅在香港的足迹;第三章评论唐君毅留在香港的一批藏书,同时也收录了唐君毅留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藏书照片,这些照片从未曝光,价值尤其珍贵。
既反对百多年来激进派污名传统,又不落入“国学大师”之以讹传讹;既有历史训练,又有哲学视野;捍卫中国,却不敌视西方;拥抱传统,以达自由与治理。李竞恒博士此书,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活泼的语言,态度平和中正,可谓雅俗共赏,左右咸宜。
为了聚焦学界经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和分享经学研习过程的参考书目,《经学研究》公众号近期开设了新的推送栏目——“新书资讯”。本栏目主要介绍近年来经学相关文献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概要,与诸位同道展开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每期介绍的书籍文献,源自近几年与经学相关的出版物,大体分为“学者新著”“学术辑刊”“新校古籍”等三类。
在中国近现代,明末大儒王夫之(号船山)受到不同派别、集团的推崇,出现过“人人都说船山好”的现象。曾国藩、郭嵩焘等晚清中兴名臣所推崇是理学家王船山,谭嗣同、章太炎、章士钊、杨毓麟等推崇的是民族主义者王船山,在现当代,人们推崇的是哲学家、史学家、文学批评家王船山,甚至是启蒙家王船山。这其实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
为了聚焦学界经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和分享经学研习过程的参考书目,《经学研究》公众号近期开设了新的推送栏目——「新书信息」。本栏目主要介绍近年来经学相关文献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概要,与诸位同道展开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每期介绍的书籍文献,源自近几年与经学相关的出版物,大体分为「学者新著」「学术辑刊」「新校古籍」等三类。
《朱熹音乐研究文论集》的出版将进一步开展与加强朱熹音乐文论的研究,研究传统礼仪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都将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将促进我们深入分析音乐本质与现象,辨析音乐形态的艺术价值与音声的社会实践,有助于理解“律”“声”“音”“乐”即“音乐”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含义与作用,以及厘清音乐艺术的品质和形态的内涵···
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9月出版
本书在自然与身体感受性的脉络下,思考礼仪中的象征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关键地位。本书溯源到文化源头的先秦、两汉时期,说明自然节气如何影响身体经验,在对天道的体察中,从而形构物的象征与身体隐喻。
该著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王道思想作为核心范畴和基本线索,通过分析二程理学王道思想产生的原因、脉络和基本内涵,重点对理学王道论的形上依据、理学王道论的价值标准、理学王道论的实现机制等内容加以阐述和分析,重估理学王道论在构建政治秩序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彰显理学王道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本书以韩国的儒学受容及其史论性展开为主题,主要论述了儒学传统的受容和展开。上部“儒学传统受容和展开”共收录了九篇论文,下部“儒学传统的史论性展开”也收录了九篇论文,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徙封是指诸侯国在始封之后受天子之命移徙。本书收集、整理与西周封国相关的文献、考古、古文字资料与研究成果,在对130多个封国进行通盘梳理的基础上,展开西周徙封问题研究。全书从地理变迁和封国秩序两个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国分布的阶段性变化,分析分封制时代血缘与地缘的复杂关系;通过分区、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内各···
“六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也是推动当代社会文化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资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书选取《穀梁》中有关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死义、复仇、慎让等,通过经典诠释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同文本的对比和义理的细致阐发,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意识的相关内容的形成和历史演变···
哲学泰斗张岱年的西方弟子葛艾儒全面重构张载自成一体的气本论思想,还原一代大儒理学奠基人的历史地位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本书则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
以“六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文献承载的是中华古圣先王之道,是揭开中华上古文明之谜的一把钥匙。人们研读儒家经典文献、解读古圣先王思想,核心要义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智慧。
本书依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对先秦文献与相关史实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索,试图恢复其本来面貌,是作者积30余年之功的倾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