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孙毓修撰、乐怡整理《小渌天书录 小渌天藏书目》出版

孙毓修平生著述计有四十余种,其中与版本目录学有关者十余种。本书即以孙氏所撰书目题跋相关的著述进行整理,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小渌天书录》,即孙氏对其经眼古籍所撰题跋书录。二为《小渌天藏书目》,即孙氏藏书目录。孙氏所撰书目题跋系清末民国版本目录文献中较为重要一种,今列入《书目题跋丛书》出版,以供学界之用。

潘斌 著《礼记学术史》出版暨绪论、后记

本书是一部关于《礼记》的学术研究史,《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礼仪风范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作用。本丛书根据《礼记》传承的具体情况,按时代顺序分立章节,对元典研究史、阐释史进行梳理和评断。

陈居渊 刘舫 编纂 《周易图像汇编》(全5册)出版暨前言

本书选取周易图像6000余幅,依时代为序,以图像作者为线索编排,全面反映历代易图学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同时直观地呈现了历代易图学者的易图创作特点,是对历代易经图像的一次全面的梳理,为易经图像学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搜集图谱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明人、清人文集,从中这些明清学者的非易学著作中···

侯昱文 著《西周的王权、典仪与宗室思想》出版

西周一直被奉为中国典仪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王室建立了诸多为后世王治传统奠基的典仪。在本书中,侯昱文(Paul Nicholas Vogt)通过考察青铜器铭文,在变化多端的西周王室地缘政治中重新发现了早期中国典仪之本。作者揭示了周王如何承袭原有的典仪以建立和维系政权,同时作出修正,影响了后人对周王室仪式的记忆,并塑造了中国史上的治···

马志亮 著《秦礼仪研究》出版

《秦礼仪研究》通过对秦人婚礼、宾礼、丧礼、祭礼四种礼制活动的考察,探讨秦国和秦朝诸多礼俗的主要仪节和演变历程,重新审视秦国和秦朝的礼乐文明,以修正战国以来人们对秦“虎狼之国”“无礼义之心”的误解,复原秦人民风古朴、谨守法礼秩序的礼义形象。

马昕、米臻点校《三家诗遗说考》出版

《三家诗遗说考》是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两代经学的大成之作,其征引三家《诗》佚文遗说合五千馀条,完全超越之前所有的三家《诗》辑佚著作。陈氏父子在汉儒师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考证,建构出一个庞大的三家《诗》学师法网络。

[清] 段玉裁撰、彭慧点校《诗经小学二种》出版

段玉裁撰《诗经小学》一书原三十卷,经臧庸摘编其精华为四卷,收入拜经堂丛书梓行于世,是为四卷本。

张忠炜 整理《汉律辑存合校》出版

《汉律辑存》为清末律学大家薛允升遗作,于1900年前后亡佚。全书由两部分构成:一、以《汉书》《后汉书》《史记》为主,大体以本纪、列传之先后为序,进行辑佚。二、除采择《说文》所见律令外,主要取材于《公羊传》《礼记》《周礼》《左传》等经书,以经传记载先后为序,汉唐注疏外,又多采惠士奇《礼说》、惠栋《九经古义》、孔广森···

朱汉民 著《湖湘学统与中华道统》出版暨绪论

本书通过湘学形成、演变的千年学术历程,考察湖湘地域性学统与中国文化道统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湘学学统与中华道统之间关系的探讨,从源远流长的湘学发展脉络中挖掘中华文化的道统意义。

杜春雷 著《费密学案》出版暨后记

杜春雷,1984年生,山东高青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巴蜀文化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多类项目,参与《儒藏》《巴蜀全书》编纂,执行主编《儒藏学案》《儒藏论坛》等。发表学术论文、···

刘崧 著《孔子:共美生活对话录》出版

本书围绕《论语》一书,开掘孔子的问题意识,探明孔子思想的内部结构,拣择孔子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中阐释其思想。全书以对话体写成,设定两个对话角色(匏瓜与木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展开诘难式问答。问答作为好奇的最佳表现形式,正是哲学的原始发生状态,意在扣问读者的心灵,把读者一同代入哲学的行动。

[宋]朱熹 撰 [宋]张洪 齐熙 黄士毅 编 彭树欣 导读、整理《朱子读书法》出版

世之读书为学,有怠忽间断而终无所获者,亦有勤劳终日用力多而所获少者。朱熹后学亦有此困惑,故集粹朱子读书为学要道之言,纂为《朱子读书法》,刊刻以传后世。四书、经史的治学门径,为学的弊病迷误,朱熹的剀切苦心一一可见于此。

张靖杰 著《发天意而正名号——公羊学语境中的董仲舒名论》出版暨序言

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的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本书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篇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本脉络。

徐楠 著《“探故”与“察今”的互动——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研究》出版暨后记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研究著作。“探故”与“察今”,前者主要指通过考察原始语境,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含义、理路、前提、限度诸问题;后者主要指对当代研究者诠释能力的剖析、省思,二者的互动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

黄燕强 著《“原儒”与“回归原典”——经子关系的视域》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关注转型时代的思想世界,着重探讨近代的“经子关系”命题,并围绕“原儒”和“回归原典”两大主题而展开,通过比较康有为、章太炎、熊十力等对儒家的探源及其创构的新经书系统,由此呈现近代经学与子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据此阐述康、章、熊等对经子之学在现代转型的沉思,进而观照中国哲学及其学科的建构是如何回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

陈来 等著《国学的演变》出版

《国学的演变》,由当代知名哲学家、曾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助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主笔,把国学里的大智慧及文化脉络向你娓娓道来。

杨海文 著《盈科后进——中国孟学史丛论》出版暨后记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孟学史的论文结集,采取历史—思想史进路,对代表性人物(如荀子、司马迁、扬雄、王阳明、戴震)、代表性作品(如《汉书· 古今人表》《牟子理惑论》《千字文》)、代表性事件(如《孟子》传记博士问题、李觏疑孟公案、《孟子节文》事件)进行了翔实考察,对孟子与先秦诸子、孟子与文史哲、孟子与道佛···

陈东辉 主编 《清代小学辑佚文献集成》(全二十八册)出版暨前言

清代小学类文献的辑佚名家辈出,成果斐然。这些文献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较为分散,查检不易。

张宪荣 著《小学文献学研究》出版

本书在充分吸收历代文献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建构小学文献学的学科体系,从“小学文献目录学”“小学文献版本学”“小学文献校勘学”三个方面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文献学的现代化”。对各项具体研究的内容,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引证丰富,在追溯古代传统、综述现当代研究状况的···

李学勤 著《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出版暨序言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学术思想史等众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