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儒举】乡愁绵绵:台湾著名文化学者皮介行府河寻根记

纵观皮介行先生短短一生,他有着宽阔的家国情怀,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灿烂不朽的中华文化。他生前常说: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使命,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生于斯长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精神家园……

【李若晖 钟章铭】帝籍周道——清华简《系年》第一章对中国古典政治的根本判断

厉王被放逐是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共伯和摄位则是对这些矛盾的弱解决。但是传统“王者”观念最终牢不可破,宣王抛弃“帝籍”,以唯一之“王者”居“王位”掌“王权”——西周王朝的最终破灭,标志着中华文明史上的人文性政治理念从此与政治实践脱离,成为思想者的永恒梦想。

《皮(介行)忠毅先生文集》目录暨蒋庆序

皮先生辞世,祥东君赴其寝、抚其孤、哭其灵、发其讣、治其丧、主其祭、谋其葬。夫子所谓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之义,祥东君亲践之矣。葬罢,儒林议其谥,曰:“忠毅”。此百年来儒家首行谥礼,驳乱反正,其义大矣哉!谥罢,祥东君复编其集,今日《皮忠毅公文集》之裒辑付梓,又祥东君之力也。皮先生在天之灵,亦可以告慰矣。

【王麗平】打开就不愿合上——读《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初稿)》所感

读蒋先生著作,不能不知蒋先生其人。梅复夏老师所编《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就是蒋先生的人物传,更像是儒家文化的编年史,其用心编著,让人读来,似亲临蒋先生的生活,看着他长大,看着他走进儒家思想,先生的悲天悯人之情,不是发于纸上,而是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不可不读,不能不读,要潜心读之啊!

《十三经注疏》校订本专家论证会

2025年4月11日下午,由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十三经注疏》校订本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56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主···

【张新国】教育改革创新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与绵延不断的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同样在教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于持续性的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在成就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就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塑造进程。

【龙涌霖】中国古代哲人的两个行动面向

在一种常见的中国哲学史叙述范式中,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更多在经典文本本身,而不在创制经典的人;更多在经典中与哲学有关的大观念,而不在经典记载的各种各样看似与哲学无关的具体行事。

【蒋孝军】从春秋、战国之异看《大学》德性政治的建构

春秋至战国的500余年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春秋更热衷于礼、乐、赋诗,而战国则更注重思想创造与建构,这种差异也造就了春秋与战国文献的不同特征。作为典型的战国晚期思想作品,《大学》通过对“身—家—国—天下”的同心推衍,建立了一个德性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并且在唐宋以后的解释流变中展现出了深刻的塑造力和影响力。

【张清江】重探礼乐文明的精神根基

礼乐文明研究在当代学术视野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阐释路径,比如考古学对礼乐器物的发掘与场景复原、历史文献学对礼乐文本的考订、制度史和社会学视角对礼乐制度及其功能的分析,以及从经学等视角对礼学精神的再研究等,可以说在不同维度的讨论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深入挖掘关学的现代价值

4月12日,“《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何俊 主编 张天杰、申绪璐 等著《<孝经>与<四书>:宋明儒学的意涵新辟》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

【郭潇】感应之理与感通之道——以程朱对咸卦的诠释为中心

程朱通过对咸卦的诠释,并且基于对本性的理解,分别从“感应之理”(天道)与“感通之道”(人事)两个层面讨论感应问题,将感应视为万物本性由此引发而得以实现的过程,同时,感应的必然性来自本性实现其自身的要求;将感通理解为朝向超越性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使得万物各正性命。

【刘梁剑】从汉语言哲学出发的汉语哲学

21世纪初,彭永捷、何乏笔等学者较早提出汉语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近年来,“汉语哲学”已成为哲学界的热词之一。自2024年8月以来,光明日报哲学版发起关于汉语哲学的学术争鸣。孙向晨、傅永军、庞学铨、吴根友、韩水法、王俊相继发文,“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研讨汉语哲学何所是、何所为。此番争鸣,诸家对于其中关涉的“汉语···

【冯时】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华文明?“文明”属于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所以要从自己的文献传统中追溯其本义。我归纳为三条:中华文明第一重视道德,第二是知识,第三是礼仪,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要”。对文明社会而言,道德是成人之本,知识是立身之本,礼仪是治世之本,从而形成中华文明的“三要三本”。

【胡军 郭红燕 张碧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基因密码之一。

【沈永福】爱子,教之以义方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吕克军】从地方志维度思考中国古典学研究

中国古典学有着自己独特性,已有学者对中国古典学的学术分科、研究本体、研究范围等进行了探析,提出了若干观点,扩展了古典学的研究范围,初步建立起中国古典学的知识体系。但因这一轮古典学的兴起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学科化的背景中,中国古典学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进行探析是有益的,本文从···

【吴飞】作为实事求是之学的古典学

思想的追求,是古典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学术的规范,是古典学得以发展的保障。二者的对立统一,乃是古今中西任何时代古典学得以繁荣的辩证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使古典学成为活泼而非教条、创新而非陈腐、高贵而非狭隘的现代学问。古典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古典语言、研读古典经籍、追想古典制度。

【欧明俊】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与史学关系

通行的接受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古代散文学,局限于“文学”体系中,就散文学论散文学。而古代文章学(研究相对于韵文的所有广义的文章),或认为仅仅属于“集部”之学,或将其理解为纯粹的写作学或辞章学或技法学,皆是狭隘的。

【周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荀子礼法思想管窥

荀子的礼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礼法思想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系统性构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既坚守儒家的人文关怀,又兼具法家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