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航】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韩庆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杨立华】神气、蕴藉与君子词:船山诗学与其思想演进的关系

船山对“君子词”的基本主张即:诗有“蕴藉”“敛度”“忍力”,方能兴、观、群、怨。而“君子词”或“君子辞”的提出,是其晚期思想演进的一大关节。船山晚年重新认识张子《易》学,把“神气”概念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赋予早期理气构架新的哲学内涵,都与他所从事的诗论工作有莫大的关联。

董成龙 著《明夷待访录义疏》出版

《明夷待访录》义疏是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一书的深入解读和注解。本书以原著为基础,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理念和观点。

【刘劢庵】禁火化以厚人伦 ——《殡葬管理条例》修改意见

“禁火化以厚人伦”,出自《泰泉乡礼》,是道德教化的方式,属于丧礼的范畴,今天关于丧事的礼仪、礼制不可或缺;人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虔诚祭祀追念祖先,从小处着手,废除对逝者尸体的火化,不仅维护逝者的尊严,而且可以维护家庭成员之···

【郭晓东】历史书写中的“史料”与“史义”:从孔子作《春秋》谈起

近代以来,历史学家每每认为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如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之真实,从而颇将史料学等同于历史学。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史学的精神。中国传统史学深受孔子作《春秋》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史实的陈述,但更重视史实所蕴含的义理内涵与思想意义。从汉代的司马迁、班固,到近代的蒙文通,莫不是如此。对于历史书写而言,“史料”与···

【儒家邮报】第41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3月26日

论坛综述|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

四位学者围绕诸多学术议题展开讨论:儒学视域中的器用和技艺,从工夫视角理解人性自然的教化实践,心性之学与体物的工夫,观象、造物、用器的整体把握,人与器的相互塑造,儒学实践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发展等。

【林孝斌 谢文郁】“童蒙求我”中的主体意识建立——关于《周易》蒙卦的一种生存分析

蒙卦上承屯卦呈现出万物初生的“充盈”状态,下启需卦表达的对万物以“育养”的主旨,“盈—养”之间正是“稚而萌”的生存状态,预示发展倾向的各种可能。它们(可能性)既是“盈”之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养”试图使之走向现实性的出发点所在。要之,文章呈现了“童蒙”和“我”这一主体的两种状态在不同“态势”的张力中逐渐得以建立起一种内含天命视角···

【刘润秋】宗祠文化与祭祀

佛山,不仅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源泉所在,是悠久深厚的文化之都。这里除了传承发扬了历久弥新的岭南文化、美食、语言、传统习俗等,还有许多犹如历史书般的古村落,值得喜欢怀旧的朋友去细细探寻。

【刘青衢】西园讲学记

乙巳春分,修文龙冈山麓,惠风和畅,桃红柳绿,鸢飞鱼跃,一派天机。愚应邀至西园讲阳明子之学,自午至晚,如有神助,四小时一气贯通,未尝须臾中辍。讲毕已夜暮时分,而听者意犹未尽。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在孔庙举行

2025年3月22日晨,孔庙诗礼堂举行了一场融学术庄严与文化诗意于一体的盛会——《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

【郑熊】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刘光胜】由分途至统摄:早期经史关系演变

《春秋》经传在叙事之时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意识,其历史书写展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自觉。东周时期,直书求真与褒贬求善嬗变为早期史学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史记》实录不隐,是非颇不与圣人同,史学独立性尚存。而班固则完全为儒家代言,经学为体、史学为用,史书依附于《春秋》学。在这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汉书》的编纂标志着经学···

蒋原伦 著《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出版暨后记

本书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视角独特,从儒、道、墨、法、名等学派间的辩论中,深挖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达成对各学派思想的更深刻理解。

宋立林 著 董少伟 摄影《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出版暨序跋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三孔”经典旅游线路为经,以专家学者的历史文化解读为纬,经纬交织,突出文化味、趣味性、可读性、现场感,引导读者跟随儒学专家穿透历史迷雾,全方位了解曲阜“三孔”的历史沿革、建筑文化、思想意蕴与文化底色。

【陈林】真知必能行吗?——朱子晚年「真知」说研议

「真知是否必然能行」是困扰晚年朱子的一个重要问题。朱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知而不行(意不诚)的原因归于知不真(知不至),秉持一种真知必能行(知至必意诚)的思想。朱子晚年之时,在与弟子对话中,其意识到自己的知至必意诚(真知必能行)思想实把为学工夫全部放在格物致知上,有取消诚意工夫的嫌疑,不符合《大学》的义理结构。

【苗泽辉】“六经皆史”与“经史分立”——章太炎与廖平经史观之比较

章太炎与廖平在经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章太炎提出“六经皆史”,解构了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与开放,促进了学术范式的重构。廖平则坚持“经史分立”,认为经学与史学在性质、功能及价值取向上存在本质区别,并通过对微言大义的深入阐释,维护了经学的独立性与神圣性。

【黄开国】经学儒学关系论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