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把“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列为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书拟对经学文献和经学文献学进行研究,既有对经学文献和经学文献学的理论探讨,也有应用经学文献学理论对经学文献展开的个案研究。
《孟子新注新译(简体版)》是《论语新注新译》(简体版)的姊妹篇,同样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143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
未发已发问题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中庸》最为复杂且难解的谜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阳明先生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志向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享受着国家繁荣富强的庇护,也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复杂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立下怎样的志向?憧憬怎样的未来?
2025年1月17日,由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韩国孔子学会和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通过孔子门下看孔子思想的发展路径”学术会议在成均馆大学600周年纪念馆四楼成功举行。
2025年1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王曰美、孙宝应邀参加在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2025年中韩儒学人文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上,王曰美、孙宝教授与韩国国学振兴院首席研究员朴璟煥教授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儒学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并与安东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进行了交流。
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三点半,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大讲堂”第十三讲于孔子书院南楼208举行。此次“孔子大讲堂”邀请到了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杨逢彬教授,讲座主题为:“《论语》中的几个疑难词语”。
2024年4月,为进一步增强与读者的交流,《走进孔子》期刊组织“名家解惑: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并通过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面向海内外读者征集研读儒家经典时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疑惑。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并提出许多问题。编辑部邀请专家学者就典型问题予以解答,并在《走进孔子》2024第6期刊出。孟子研究院公众号特别转载,以···
《洙泗文献征信》是一本关于早期儒家文献与思想研究的重要著作,由杨朝明编著,旨在通过征信的方式对洙泗地区的文献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关于“洙泗”的概念,洙泗指的是孔子在洙水和泗水之间讲学的地方,后世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其儒家教育。因此,《洙泗文献征信》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早期儒家文献和思想进行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涉及儒学···
行义、念之两位同学相继从石庵毕业,让他们各自整理、编辑在书院的诗文稿子,并自己设计封面,形成了图文并茂的两个集子。
建阳区莒口镇石庵村,有一座石庵书院。
钱穆先生云: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此种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
艾恺(Guy S.Alitto)是当今最活跃的美国汉学家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饱含热爱,中国是他心中的“另一个故乡”。
“君子之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义。“君子之乐”意指内在德性的快乐,呈现为君子文化中以德为乐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乐”观,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启示当代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价值旨归。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我们理应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历史演变进程。
本书以“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暑假寒假应深圳市关工委邀请,给假日的小学生窗贴文化爱好者做系列讲座。
春联是镇物。
梁启超说:“大抵中国善言仁,而泰西善言义。”今人批评儒家伦理,亦多指摘其缺乏社会正义或公共性。梁启超的论断为时势所激,盖又蔽于宋儒仁学传统;其余则多耳食之流,道听途说。由上可见,中国有着很强的重“义”传统,无论是中国古人所谓的“义”(如“礼义”“理义”“道义”等),还是西方或今人所谓的“正义”(justice),其间皆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