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伟】朱熹的格物“穷理”与“切己”之学

朱熹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学多元格局的终结者。

【高季红】情理兼备:朱熹解《摽有梅》辨正

朱熹关于《诗·召南》中《摽有梅》之主旨的讨论,常为后世学者从伦理、文学等角度提出批评。他们通常认为朱熹对该诗存在较严重的误读,不仅前后矛盾,还否定了人情的合理性。但我们若细究朱注即可看出,朱熹是基于《摽有梅》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阐述己见的,其解读不仅一以贯之、实事求是,还恰恰证明了他对情的重视。

【宋健】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世人多以“仁”为孔子哲学的核心,《吕氏春秋·不二》即有“孔子贵仁”之论。但不论先贤对仁的躬身垂范,抑或后世对仁的义理探究,终须见诸“成人”方可深切著明。

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3月19日,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曲阜举行。

【星光】崔瑗《座右铭》的处世智慧与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东汉崔瑗的《座右铭》,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以“座右铭”命名的自省文本。

【梅伟忠】请为正装正名!

在举国上下大谈“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只认西服为“正装”的观念仍然大行其道,若听任“唯西为正”不正之风滋长,是置我中国无数先贤先烈于何地?置民族复兴事业于何地?置二十年来汉服运动于何地?月前,笔者因坚持汉服反对西服为正装拒绝参会,为宣明立场,特此公开《情况说明》,呼吁正视“正装”问题,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兴衰···

【陈卫平】方法论的自觉与儒学史的定位 ——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80多万字的著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以下简称《重构》),是其历经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对研究程朱陆王日趋热门,对于王船山的关注则比较少。

冯兵 著《伦理、政治与礼乐哲学:先秦儒学的三个面向》出版

本书共分五章, 分别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政治哲学、制度伦理、教育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礼乐哲学等层面展开。

孔子研究院学者参加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

3月15日-17日,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陈以凤、助理研究员曹景年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并作交流发言。

【柯小刚】上岸的沉沦,沉舟的远扬

《邶风》最后两篇《新台》与《二子乘舟》的相连,既是出于人物故事的相续,也是给一代代读者提出灵魂拷问的并置:面对命运的洪流,你是选择新台的光鲜亮丽而沉沦于权势的污浊,还是选择二子乘舟赴死的悲壮而升华于生命意义的永恒?

【王琦】如何理解《论语》中的“色”?

《论语》中孔子多次谈论到“色”,无论是《学而》《公冶长》《阳货》篇中重出的“巧言令色”,还是《阳货》篇提到的“色厉而内荏”,《颜渊》篇“色取仁而行违”,《先进》篇中提到的“色庄者”,仔细推敲文意,都可判断出孔子对形之于外的容色表示怀疑。“色”在先秦时期内涵丰富,即使是《论语》中可以理解为形色内涵的“色”字也包含着明确的价值···

宫长为首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

2025年3月18日,洙泗讲坛2025年第1期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一讲在孔子书院南楼208举办。

著名学者鲍鹏山莅临“孔氏南宗家庙孔子文化大讲堂”开讲“孔子的意义”

3月17日,春风和煦,著名学者鲍鹏山携夫人及众弟子到访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在“孔氏南宗家庙孔子文化大讲堂”开讲“孔子的意义”,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盛宴。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简称“孔传会”)副会长孔令立,率领管委会团队于家庙正门热情迎接鲍鹏山夫妇一行。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赴江西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近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孔子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简称:孔传会)在会长孔众、副会长孔令立的带领下,前往江西省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文化交流活动。

【孙霄】儒家生态智慧对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跨文化影响

19世纪30—60年代的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国民族文化建立的重要时期,这场文艺运动中的作家们关注到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儒家生态智慧,积极建构美利坚民族的新文化。

纪念唐文治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001号通知)

2025年,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迎来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工科教育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诞辰160周年。

南儒之春 ——记儒家知行营第二十一期暨乙巳春季岭南儒门会讲

聖元二五七六年二月初九、十日,西历2025年3月9日、10日,儒家知行营第二十一期在何陋轩(华南农业大学)启动,于里仁学园(黄埔古村)讲习,同时成功举办乙巳春季岭南儒门会讲,来自广州、佛山、韶关、潮汕、澳门各地儒家学者与各界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纵论经史,研习礼乐,切磋义理,其乐泄泄。

【罗冠男】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

在古代,刑罚发挥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旦曾告诫康叔封应当合理运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李裴】由“不敢康”想起

“不敢康”,出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众口传诵,白纸黑字记载,已有两三千年历史。这简单的三个字,时间并未将其湮灭,而是在历史长河的风浪惊涛中愈发厚实耀眼。放在当今时代,对现在社会的人,其内涵的警策力量也是深重而强大的。这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营养和良药。

【林鹄】谈孝

想到传统父子关系,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场景:阴森的老宅,儿子跪在院子的硬砖地上,滂沱大雨,噼里啪啦打着他的头和身子,膝盖和小腿泡在水洼中……这种印象,源自激烈反传统的“五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