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仰湘】曾运乾《尚书正读》 的学术价值

曾运乾(1884—1945)字星笠,湖南益阳人。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聘入湖南官书局,拟修中国通史,与陈鼎忠合撰《通史叙例》,别具匠心设计出新体例,柳诒徵、金毓黻等交口称赞。

孔垂长在深圳二十四史书院参加“新生活会讲”,探索儒学价值当代落实

甲辰年冬月十九(12月18日),由至圣孔子基金会指导,崇圣会、儒士社、肆拾玖坊集团联合主办的“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深圳交流会”暨首届“新生活会讲”在深圳二十四史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怀仁遵义、诗酒礼乐”为主题,遵循传统书院会讲规则,师友切磋、朋友讲习,在至圣先师嫡长孙的见证下,展现传统儒士的生活风华,探索儒···

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讨会暨齐鲁文化研究院成立25周年座谈会举行

12月17日上午,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研讨会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成立25周年座谈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

黄黎星教授做客大众讲坛,论易学与天文学的奥妙

大众讲坛“致敬经典·《周易》公开课”,由山东省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与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共同打造,旨在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解读被历代先贤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周易》蕴藏的规律与智慧。

【林存光】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特性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文化感动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影响我们心灵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种文化的力量或生命力主要就体现在它蕴涵着的一系列人文价值理念上,我们有必要将这些人文价值理念提炼概括出来,进行一些系统的阐发。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周易大传》中···

至圣孔子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暨成果展在深圳举行,孔垂长会长与深圳市委常···

2014年9月,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在深圳市发起成立了公益性基金会——至圣孔子基金会并任会长。2024年12月18日,在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海峡两岸(深圳)孔子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暨成果展隆重举行。

【孟尧】宋明正统论的政教内涵

正统之辨“昉于晋而盛于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理论和政治学说,旨在辨析王朝正闰。宋代以后,正统论逐渐褪去五德终始的神秘外衣,转而从疆域“一统”和道德“居正”的理性角度评断政权的合法性,形成一种二元结构,也更多牵扯到何谓“中国”之“正统”的问题。

邹建锋 主编《王阳明稀见版本辑存续编》出版暨序言

目前知道明代最完备的阳明文献是隆庆六年的《王文成公全书》,《全书》是对《传习录》《阳明先生文录》《文录续编》《阳明先生年谱》等文献综合编辑的结果,而时至今日,《传习录》《文录》以及《全书》版本源流的细节中仍有诸多疑问之处。近十余年来,随着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国内外的各大藏书机构公布了许多之前不为人所知的珍贵文···

邹建锋 著《王阳明文献的刊刻研究》出版

该书广泛搜罗嘉靖到崇祯时期,王阳明著作的各种单刻本版本文献,包括《传习录》《传习续录》、《阳明先生文录》及其《续编》、《阳明先生诗录》、《王阳明年谱》、《王文成公全书》等,介绍其刊刻所涉的捐资人及编撰者情况,对刊刻文献的编撰过程及其流传情况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梳理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其中,尤为着意于流传不···

800年书院弦歌不辍 ——尤溪南溪书院在现代文明实践中焕发新风采

“共读-思考-践行-体悟,我们从对知识的获取,升华到对人生、社会真理的主动探索。”

文明对话视野中的古典学暨学科建设研讨会

2024年12月7日,在习近平主席致世界古典学大会贺信精神的指引下,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文明对话视野中的古典学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思考古典学与文明对话的重要意义,探索古典学学科建设的实现路径,阐述古典学与博雅教育的关···

【胡宁】“亦经亦史”论的思想意蕴

众人耳熟能详的“六经皆史”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的,此论实是浙东后学章学诚承袭王阳明应答弟子徐爱的一段论述。

【刘再聪】伏羲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相传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结网制器、建屋养畜,引导先民摆脱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用一系列发明创造告别洪荒迈向文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佐藤将之】《论语》 “仁” 概念的多层意涵与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的意义

本文透过“观念史/概念史”研究途径,借由分析『论语』中的全部“仁”字用例之内容,以及其与“孝”“礼”“圣”等概念的关系,试图阐明『论语』「仁」概念的多层意涵,以及由其多层性所呈现的政治思想上的独特意义。

【卢坡】桐城派与儒家“和”文化

自春秋战国,国人即颇为重视“和”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求天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协和”“和合”,以求人和;在个人身心修养上,肯定“心广体胖”“和而不流”,以求心和。

【关爱和】桐城派“文道合一”的理想及其冲突

中国古典学的传衍,至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生出古文一派。韩愈化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别出心裁地建立了“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的古道传承系统。

【徐雁平】古典学视域下的桐城派

“传统”的含义,众说纷纭。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生动解说:“传统必有‘持续’,如手上拿一东西没有掉,继续拿在手,是持也是续。”这一说法将“传统”中人的能动性和责任感激活,重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论语·子张》)。

青春遇齐风 学术增底蕴 ——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淄博专题研修综述

茫茫海岱一千里,泱泱齐风八百年。海岱之间的山水塑造了独特灿烂的淄博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王顺然】“我该怎样爱你,中国!” ——郭齐勇《中华文化根脉》荐读

藉由祖祖辈辈生存的联结与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中国,成就了我们共同的认同与信仰。然而,时代的风潮让我们迷失,传统的灵根亟待再植。

“国际汉学青年齐鲁研习营”到孔子研究院参观交流

12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组织的“国际汉学青年齐鲁研习营”一行38人,到孔子研究院参观交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