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10月27日
巍巍武夷,理学源流。这里是朱子理学的萌发与集大成之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厚重篇章。福建在理学研究方面承担着特殊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2025年,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迎来成立20周年。2005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共同支持下,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
湖南岳陽憂樂書院與“欽明杯”文言創作大賽組委會共同舉辦之首屆“欽明杯”文言創作大賽,歷經兩月,已於9月1日子時鳴金截稿。新人輩出,盛況空前。在此頒獎之際,組委會謹向支持大獎賽之儒士社、儒家網、風雅志,向浙江安福利生基金會,向與賽之諸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謝。經八評委認真審評,計算八評委總分,最終得出獲獎者三十八名。現將···
為什麼我們對文言文情有獨鐘?為什麼我們要不遺餘力、費盡心血傳播、宣傳、鼓勵文言文寫作呢。因為文言文是是順應自然、符合天理的最美好的文字。舉行文言文大獎賽,不是為了我們自己,不是為了一己之利,我們是為了誦先人之清芬,為了絕學之傳承,為了開萬世之太平,為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之復興。
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
该书以宋代《春秋》学家胡安国的《春秋胡氏传》为研究对象,从《春秋胡氏传》的学术源流、经学方法和经学要旨等方面,阐述了胡安国与二程之间的思想渊源,探讨了其格物穷理的治经方法
为全面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发挥朱子文化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18日下午,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二“全球文明倡议下的朱子文化国际传播”在南平大剧院成功举行。
18日下午,以“‘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平行分论坛一在建阳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第二个结合”与朱子学的当代价值、理论创新及文明互鉴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在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下,朱子学的“理一分殊”理论,能够为不同文化之间弥合冲突、达致和谐作出贡献。“理一分殊”理论有何内涵?为全球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智慧?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会前,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周元侠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理一分殊”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金秋时节,武夷山麓,朱子故里再闻千年弦歌。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联合会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创立了以“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三重辩证关系为核心的天下关怀思想,着力调和“人与物”“己与群”“群与群”之间的三重关系。孟子的天下关怀思想,使人认清生命价值,为道德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对国际新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经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关注的重点。传统文论一般认为,经学是源,后世文学是流,文学创作应以经学为最高典范。
秋光潋滟,文脉绵延。9月28日,恰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6年纪念日,淮北市天一中学举行孔子圣像揭幕仪式。
今年是《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诸多仁人志士都在为此庆贺,贡献了许多精彩的笔墨、智识和思想。
2025年10月18日,由榆林龙文化研究会主办、龙潭书院承办、道音文化榆林分站协办的龙潭书院启动仪式在榆林市黑龙潭龙潭书院隆重举行。
10月13日上午,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邓洪波以“书院” 这一承载中国千年文化教育基因的载体为核心,从“书院概说”切入,为听众搭建起认知框架。
广州高质量打造岭南书院·隔山书院,深入挖掘传承岭南文化,整合联动各类资源,以“隔山讲堂”邀名家论道,以“岭南撷珍”展艺术精品,以“粤趣雅风”传非遗技艺,搭建连接大众与文化的“桥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中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不仅是传播文化、研发学术、培养贤者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明碰撞交流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广设书院,欧美地区也出现过书院。
书院为什么称为书院?中国历史上书院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书院的核心价值、核心理念是什么?今天我们如何去建我们的书院?书院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如何彰显?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回到2000多年前,在那样一个年代,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书院的一种影子。
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艰难时世中得天眷顾独厚的人生赢家。世纪初的救亡意识熏染与救亡方案接受才是这种情感与认知的真正根源,也才是杨与中国慷慨邂逅进而同行的真正原因。其爱国热忱不如邓稼先、钱学森等坚定强烈,但划归人情之常不吹不黑乃是正常甚至必要的。纠结中加入美国籍,也当如是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