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中国经典更新的三条路径

中国经典在世界古典之林中以极强的延续性著称,这一延续性与中国古典传统不断更新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经书作为中国古典的核心,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至少存在着经目扩充、文本新解与经书重编三条经典更新的路径。

【李昌舒】中国古典美学的雄浑

中国美学是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体系,不仅有偏于内敛的阴柔之美,也有充满进取精神的阳刚之美。《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的一个重要代表是雄浑。作为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二十四诗品》第一篇就是雄浑,与此相关的还有豪放、劲健、飘逸、流动等。雄浑诗品展示了中国美学典型的阳刚之美。

【秦嗣德】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人文语境

中国的民族历史,是一个在自我文化关照下有序演变的过程。先秦诸子的典籍是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渊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先秦美学一脉相承。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绘画传统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佛经哲学为代表的释家。《周易》《诗经》《楚辞》等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卓然】凝视《诗经》之洵美

“洵美”,来自《诗经》。

【李凯】先秦时期的“记忆达人”

先秦时期,有不少具备“讽诵”本领的“记忆达人”。

《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举行

4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的“《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虞万里】训诂起源与传播形态

西汉经师各本师说,师说大多为战国诸子、秦代博士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仍南辕北辙,互相抵牾。逮鲁壁古文经本出,古文经师依据古文形体,求解不同于今文师说的经义。许慎撰《说文》,摆脱战国以来纷繁不经的怪异之说,紧扣六书分析字形,探求本义,希冀获得孔子六艺原意。缘此可知:我国的训诂萌发于殷商晚期,起源于西周的《诗》《书》···

首届江南经学论坛“文献·制度·阐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经学研究所主办,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协办的首届江南经学论坛“文献·制度·阐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幕。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制度特征及表达逻辑

中国古代经学是一个信仰、思想、知识、文献、政教的综合体,它渊源于上古时代的封建礼乐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诗、礼仪与历史档案,经过不断地选择、阐释,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加以总结、编纂、传授,在汉代被确立为统一郡县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培华】孔子“居宋”的时间和重要意义

笔者曾撰文指出:《礼记·儒行》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为真实履历,孔子“居宋”地点,是其先祖宋国孔氏的世袭封地栗邑,即今豫东夏邑县。与此相左的记载或误或伪,均不可信(《孔子“居宋”新说》,2020年5月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本文探讨其“居宋”的时间和重要意义。

【吴柱】“周之宗盟”申义

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张辉】德治:儒家政治治理的特色

关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见儒家是人治一说。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将儒家称为“人治主义”,法家称为“法治主义”。人治这一说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进一步审视。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认真阅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发挥古镜今鉴作用,对于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蔡德龙】公羊学与诸子学对嘉道古文的影响

嘉道以降,以公羊学、诸子学为代表的新学术思想渐兴,由此促动了古文创作的变革。学界对此多关注公羊学而少有注意到诸子学的影响。事实上,士人往往同时倾心于二家学术,故而嘉道古文的革新,实为公羊学与诸子学的综合作用。

【柯小刚】唯错位能定位,唯自强者能自卑

《系辞传》网课的讲稿整理与直播授课形成了一种错位的关系,以至于课后的“整理”完全是另外的创作,但又与课上所讲形成一种对话和相互发明。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语”“文”的交错,或即兴讲课与沉思写作之间的张力。习惯看我公众号文字的朋友如果也听网课,应该也能感到这一点罢。

【戚悦】且将新火试新茶 ——话说清明节

在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发展成了重要的节日,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那就是清明节。苏轼有诗曰:“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既是标志自然物候的节气,又是厚植人文底蕴的节日。

【刘金祥】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语出《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等,国人历来就有祭奠先祖、凭···

【冯浩】这才是清明祭祀最大的意义

今天是清明节,就不更新文章了,与大家讨论一下对于清明节的看法。

[美]艾恺 著《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出版暨序言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作者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

俞志慧 著《国语汇校集注》出版暨前言

作为中国首部国别体史籍经典,《国语》一书对于研讨先秦史事、厘述史传文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