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上午,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乙巳年历史学研究生学成礼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孔庙杏坛中,导师团为毕业生正冠、拨穗。这一仪式结合了传统冠礼与当代毕业仪式,包含了对毕业生学业的肯定,以及对他们未来学术与人生道路的勉励、期许。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等紧迫的挑战接踵而至,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需要重新致力于促进团结、尊重多样性的原则。儒家思想作为孔子的古老教诲,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强调“和”与共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是书院中的佼佼者。
西元2025年6月21日,当日,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同时在甘肃省天水市和台湾新北市举行。这是两岸连续第12年共同举行祭祀伏羲活动。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祭祀伏羲世代传承,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台办、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共同主办。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法意味着,这些价值的适用性不仅在一个国家之内,也适合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及关系。简言之,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也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应是联合国的目标和宗旨的价值表达,故也可称为“世界价值”。特别是,其中···
在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中,家训、家书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法宝,中外家训、家书各有千秋。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文献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众家训之首”。
从巴比伦的泥板文书到殷墟的甲骨卜辞,从玛雅文明的“长计历”到《崇祯历书》的中西合璧,历法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认知宇宙的“时空符号”。
6月16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共同主办的“儒伊文明对话会”在吉隆坡举行。
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德兴不但拥有丰富的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而且还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遗产。
“黄鸟一声天地春,无边气象尽更新。”在乙已年到来之际,又迎来了儒门传薪书院两年一次的新生招募,如果您想不断提升自己,想系统了解国学,想回归传统,传薪书院是您不可多得的选择!
2025年6月13日—15日,第三届《春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左传》学会议,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协办单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单位为浙江敦和基金会。来自海峡两岸的经学研究者,以及从英国、韩国、日本远道而来的国际汉学家,共一百多位学者,一起见证参与了这一国···
盖儒道通人之学,势必要有所落实与表现。或在政治、社会、文化事业,或在学术思想,不能拘于一格。天性近于学术思想与尽精微者,自当循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前进,一旦有成后,可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以求明道。极其所至,合众人之力,必可为中华与世界学术与文化开出新局。
《国际儒学》2025年第2期目录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儒学与社会文明的紧密联系,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拟定于2025年10月中下旬(具体日期另行通知)在新乡市跑马岭地质公园举办主题为“儒学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交流座谈会。
从“天泉证道”到“严滩问答”的哲学意义,实际是“无”(四无)和“有”(四有),“本体”和“工夫”,还有“顿”和“渐”这三组概念的辩证的综合。这三组概念彼此对应、和会,为阳明晚年的究极之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的新著《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讨论。
第三届电影内容孵化与城市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论坛27日在广东广州增城举办。论坛上,历经两年打造的精品历史人文纪录片《一代真儒湛甘泉》举行了定档发布仪式。
张载的学问注重对形质世界的考察,“小”与“大”是张载用来观察、衡定世界的一对关键概念。张载将一切有形质之物都判定为“小”,将对有形事物的突破定义为真正的“大”。其认为与有形之物接触产生的是“见闻之知”,“德性所知”是人对万物一体、万物一源的真正觉知。张载不侧重由“形下”到“形上”的纵向贯通,而侧重“有形”与“无形”的区分和从“小”···
2025年6月13日—15日,第三届《春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左传》学会议,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协办单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单位为浙江敦和基金会。来自海峡两岸的经学研究者,以及从英国、韩国、日本远道而来的国际汉学家,共一百多位学者,一起见证参与了这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