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经典,如沐春风,对话圣贤,润物无声。4月22日上午,第八届“相约《论语》文化中国——世界读书日,人人读《论语》”大型公益活动在永州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举行。
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年学子阅读经典的兴趣,4月23日上午,喀什大学国学院以“诵千年经典,绽青春芳华”为主题,在国学馆宣礼平台隆重举办经典诵读活动。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的传统天下观,蕴含着“万物并育”“协和万邦”的宇宙视野和全球眼光,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和责任担当,蕴含着“修齐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天下观,不断推进中华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还能为新时代人才培···
本书将致良知教视为一种思想史事件,关注从阳明到龙溪、泰州围绕致良知教所展开的具体实践,为何会呈现出“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的张力。
身着节日盛服,手捧华夏典章,华夏儿女齐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之声,洋洋乎盈耳哉!
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切磋(甲辰集)》,于202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切磋集》为做儒家学问的师生提供一个切磋思想成果的平台,收录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研究方向的师友论文,2010年以来已出版九集。此次出版的《切磋(甲辰集)》由曾海军老师担任主编,一共收录儒家哲学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十一篇和两篇文献整理。
就中国正义论的形成来说,荀子是集大成者,也就是说,到他这里,中国正义论就基本定型了。所以,我对荀子思想高度重视。研究中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不谈荀子是不行的,因为他是一个枢纽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
“心外无物”本应为阳明对治时人外求内溺之病的良药,但这种提法却反而遭到人们“是内非外”的质疑。阳明是否可以回应这种质疑,此问题颇值得探究。可以看到的是,阳明之所以提出“还他一‘物’字”的说法,针对的就是把物视为观念物的内化倾向。“还物”即是要归还心与物在实存中一体相连的本然样态,从而摈弃对心物关系作一种内外、主客式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