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儒家是怎样看待个人命运的? ——从动画电影《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谈起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线后,再次火爆,其宣扬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理念也引起人们的争议。有人感叹“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个人都没法主宰命运,相反是被命运所主宰,如人们常说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张洪义】朱陆会通视界中的“本心”问题——从杨祖汉的研究说起

杨祖汉的朱陆会通研究集中在“本心”问题的讨论上,无疑是找准了切入点。但从工夫实践角度看,朱陆对立的根源在于“本心”认取和长养方式的不同。朱陆“本心”概念差异化的澄清,是会通工作展开的基础,同时也促成朱子“心”概念多义性的融贯解释。

【元·杨俊民】正定文庙碑记专辑之五:《宣圣庙塑像记》

2025年是正定文庙祭孔释奠礼恢复举办20周年。今乙巳春仲上丁(3月9日)释奠在即,特于近期陆续刊发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卷十一学校》中记载的金至清代正定府、县两座文庙(庙学)相关碑记,以了解古代正定庙学沿革及功能之梗概,敬请关注。

【许军】传统家训的治国旨归及当代价值

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对国家治理的高度关切是家训的突出特征。蔚为大观的历代家训内容繁富,囊括进德修业、读书问学、治家兴业、睦邻处世等各个方面,但推家及国、经世济民、匡扶天下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是家训宏大叙事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时代家风家训传承建设的重要标尺。

【弭君铮、刘洪玮】王船山“经世致用”思想与毛泽东思想

翻开浩如烟海的中国著述,明末清初哲学兴起集大成者,特别是对后世之中国影响最为深远之人,非湘中大儒王船山莫属。

王学典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界委员联组会上作汇报发言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3月4日下午在北京开幕。3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参加社会科学、新闻出版界委员联组会,与委员共商国是。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学典就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汇报发言。

征稿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学者”论坛

2025年适值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百年,为赓续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学者”论坛,采取个人汇报、同学互评、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为海内外博士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柯小刚】上岸的沉沦,沉舟的远扬

《邶风》最后两篇《新台》与《二子乘舟》的相连,既是出于人物故事的相续,也是给一代代读者提出灵魂拷问的并置:面对命运的洪流,你是选择新台的光鲜亮丽而沉沦于权势的污浊,还是选择二子乘舟赴死的悲壮而升华于生命意义的永恒?

【张道奎】重新思考孙中山——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典型案例

以孙中山研究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学术意义在于:孙中山在民国时期的思考和实践,不仅为儒学与自由主义深入对话提供了基于历史学的实证材料,也为理解儒学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分歧与共识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儒学与自由主义在民国时期的分歧与共识,或能够成为当下推动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入对话的重要议题来源。

【黄睿】孟子气论与阿奎那习性论之比较与会通

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习性”理论。《孟子》气论的诠释难点,如身体之气与精神之气的关系、志与气的关系、养气与性善论的冲突等,可以藉由习性论来解决。气论与习性论具有不同的形上学基础,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方面把握了习性与气的本质。习性论能阐明许多孟子“难言”处,彰显孟子使用“次”“馁”“养”等隐喻的妙处;而孟···

【张晚林】论《太极图说》消极的形而上学架构

朱子之所以重视《太极图说》,乃因其为形而上学之架构。但因作为《太极图》本体之“太极”乃一思想物,故濂溪所建构的形而上学为消极的形而上学;这一消极的形而上学使得濂溪合道德学与宇宙论而一之而建构道德形而上学之企图未能完成。真正要完成道德形而上学建构,形上本体须作哥白尼式之扭转,即由思想物之“无极”转化为可觉证的“心”,···

【陈方正】记我所知道的中国文化书院

《文化启蒙薪火相传——中国文化书院40年回顾》是一部详尽回顾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年成立以来四十年发展历程的纪念文集,汇集了书院创始人、历任院长、导师以及学员等不同身份人士的珍贵回忆,共同勾勒出书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周海琳】让书院文化历久弥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古代文章典籍得到保存,先贤思想得到阐释,学术创见得到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遍布各地的书院功···

【李景林】教以“养”为先——中国学术与教育之“通”性基础的重建

传统思想学术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现代转型,加之长期以来文化上的激进主义思潮,亦使学院学术退居单纯知识性、学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和教化的作用。这种社会民间性教化机制的缺失,正是当下分科化体制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内涵之种种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来,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古典学的学科建构,体现了中···

【刘强】从“性情儒学”到“性情诗学”

“性情”这一范畴,既与“天”“道”“命”等形上概念相关,又与“人”“物”“欲”等形下概念相契,它首先是先秦儒家“究天人之际”(所谓“性与天道”)的思想结晶,而后乃成为人性论的重要成果,进而转化为传统儒家诗学的核心范畴,成为衡量和评判诗之本质和诗之境界的根本准则。

【龚曙光】在渌江书院山长受聘仪式上的讲话

渌江书院是醴陵历史上办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且唯一留存至今的书院。左宗棠曾在此担任山长,他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2024年12月31日,《潇湘晨报》创始人、中南传媒首任董事长、知名作家、评论家、出版家龚曙光正式受聘担任渌江书院山长,为渌江书院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醴陵发布现全文刊发···

【儒家邮报】第4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3月7日

《半月谈》杂志“对话”:书院独特的时代价值

书院是古代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研究、创造、积累与传播。

【陈林】真知必能行吗?——朱子晚年「真知」说研议

「真知是否必然能行」是困扰晚年朱子的一个重要问题。朱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知而不行(意不诚)的原因归于知不真(知不至),秉持一种真知必能行(知至必意诚)的思想。朱子晚年之时,在与弟子对话中,其意识到自己的知至必意诚(真知必能行)思想实把为学工夫全部放在格物致知上,有取消诚意工夫的嫌疑,不符合《大学》的义理结构。

【董斌】怀念成中英教授:一位理想主义哲学家的终生惕励

成先生虽已化作哲学星图中的永恒坐标,但他用毕生心血搭建的东西方智慧桥梁,仍将指引后来者穿越认知的迷雾,在媒体伦理的无人区竖起新的路标。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