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忠】弘扬中华诗教传统 助力赋能德育现代化

诗教,本指“《诗》教”,是指孔子以《诗经》为教材传授知识,培养弟子优良品质。后世“《诗》教”逐步拓展为诗教。

【刘佳】从先秦出发,抵达现实与未来

王永教授一直注重挖掘先秦诸子智慧的现代意义,先前出版的《诸子今读》便在解读诸子过程中努力将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难题关联起来,而本书《诸子的智慧——中国文化元典中的100个关键词》则采用选取“关键词”的新形式,继续引导我们从先秦诸子的智慧中出发,思考当下与未来的自我与世界。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在河南安阳举办,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6场活动7日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冯时作题为《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讲。

【刘彬】《论语》的多模态翻译重释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论语》的国际化传播,不仅涉及经典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重释与再创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何有效地将《论语》这一经典通过多模态翻译实现现代化表达与跨文化适配,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黄燕强】经传正名与经学范式的转型

就经学史研究而论,经传正名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正名可以呈现经书系统的变动历程,由此探索经学范式的更新机制及其内在理路。但就经学的赓续和发展而言,增益经目是必要的,因为经书系统的扩大不仅意味着增加了新文本,而且意味着对传承经书的道统谱系及道体内涵的重新诠释,这有助于创构新的经学范式并推动新思想的启蒙。

【谢阳举】“仁”字的起源

弄明白“仁”的古义才能进一步认识“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演变。据清代学者阮元考证,在先秦古籍中没有出现“仁”的本字,周初虽然有类似“仁”的说法,但并没有“仁”这个字,到西周礼乐文明兴盛之后才创造出了“仁”字。

【吴忠伟】朱熹的格物“穷理”与“切己”之学

朱熹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学多元格局的终结者。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在孔庙举行

2025年3月22日晨,孔庙诗礼堂举行了一场融学术庄严与文化诗意于一体的盛会——《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

【刘润秋】宗祠文化与祭祀

佛山,不仅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源泉所在,是悠久深厚的文化之都。这里除了传承发扬了历久弥新的岭南文化、美食、语言、传统习俗等,还有许多犹如历史书般的古村落,值得喜欢怀旧的朋友去细细探寻。

“汲古论坛”第三十五场聚焦“制器、观物与成人”

3月11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举办“汲古论坛”第三十五场学术活动,以“制器、观物与成人:儒学工夫实践的三个向度”为主题,邀请与会专家学者各畅其深造自得之说。

【胡栋材】气论哲学:在比较对话中进行思想创造

“气”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范畴之一,气论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世界。中国哲学某种意义上就是气的哲学。

【戴森宇】明清之际理学的境遇与反道统思潮

隋唐以来,佛道兴盛,至两宋渐炽。佛教禅宗在宋代形成所谓“五家七派”的格局,而此时的道教内丹学也大行天下。

皮迷迷 著《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康有为的经学革新》出版暨王中江序

本书从重建经学的普遍主义视角出发,以康有为的经学作为研究主体,将康有为的经学革新置于经学史与时代问题的双重脉络之中,从经学的性质、功用、历史变迁及其所遭遇的问题着手,认识康有为经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与局限,力图对康有为一生学术进行贯通性、整体性的理解,尤其是对康有为学术思想中表现出的抵牾之处和几次重要的思···

周春健 张珂卿 编著《稀见历代四书文献丛编》(全五十册)出版

“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本书收录宋元明清时期对“四书”研究、笺疏、增释、订补、校注等方面的文献三十六种,所收文献均为底本珍稀、文献价值较高的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包括宋吴真子《四书集成》、元萧镒《四书待问》、明季本《四书私存》、清傅以渐《贞固斋四书义》、清王吉相《四书心解》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

中国人民大学与南平市即将举办第二届武夷论坛

3月15日,第二届武夷论坛暨《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陈卫平】方法论的自觉与儒学史的定位 ——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80多万字的著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以下简称《重构》),是其历经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对研究程朱陆王日趋热门,对于王船山的关注则比较少。

【郝颖婷】近代中国公私观念重构的两条理路

在近代中国遭遇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公”与“私”这对传统思想中本就存在的重要观念经历了复杂且深刻的重构,对其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星光】崔瑗《座右铭》的处世智慧与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东汉崔瑗的《座右铭》,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以“座右铭”命名的自省文本。

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3月19日,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曲阜举行。

马东瑶 著《苏轼与苏门六君子》出版

本书深入探讨苏轼与“苏门六君子”的文学、思想、交游、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采用还原历史、追索过程、解读原因的研究方法,将苏轼与“苏门六君子”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中,考述“苏门六君子”称谓的来历,揭示其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文人集团的形成原因、“六君子”在文化史上的典范性及典范化过程,并从相关角度论证六君子文学的独特成···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