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学》第十四辑“江南儒学的源与流”出版

第十四辑为“江南儒学的源与流”,囊括了迄今为止学界关于这一议题最为全面而深入的新成果。“江南儒学”专题以明代的江南儒学作为关注重点,其中重点收录了两篇关于方孝孺的研究文章,以新的视角理解明代江南儒学精神,持续推进江南儒学的研究。

杨朝明:建议在文化名人家乡设立文言文传习基地

孔子的 “仁爱” 思想、孟子的 “民贵君轻” 主张、荀子的 “劝学” 之道等,均通过文言文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石。“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众多文化名人故里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但在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上存在不足。”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

【郑熊】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彭战果 著《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功夫诠释》出版

本书基于儒家内在超越概念,提出了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

​【李长林 常景剀】明清圣贤后裔宗族的奉祀建构与治理实践 ——以端木氏为例

明清时期,儒家先圣祭祀的道德教化价值愈受强调,祀典地位不断上升,朝廷对先贤后裔的礼遇也愈发隆厚,使得以圣贤后裔认同为核心形成的一批新式宗族逐步聚拢和发展,并积极开展先贤奉祀和宗族建构的活动,端木氏宗族的兴起与发展即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个案。

【夏世华】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忧的四事之首,可见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问题。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许多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种。它教人慧悟譬喻,发现、推举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

【史哲文】方苞“义法”的多重内蕴

众所周知,方苞“义法”说是桐城派的代表理论之一。然而,今人或执其一端,或望文生义,“义法”的全貌则未能通观。

【柯小刚】《北门》忧道与乾卦自强

今天分享网课交流群中的学友围绕《诗经·北门》日课和《易触》直播的一些讨论。有兴趣加入交流群的朋友,请至文末扫码。图片是《北门》日课直播时边讲边写的手稿。

【刘依平】朱熹《家礼》的理学内核与平民精神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指出了纯粹哲学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传统中,对宇宙根源、本体及其生成过程的理解,与对良好社会秩序、终极人生价值的追寻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曹辛华 梅颢 主编《郑刚中存世文献汇编》出版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郑刚中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喜读书。南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及第,授左文林郎、温州军事判官,后得秦桧之荐。

汤元宋 著《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出版

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

【罗冠男】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恤刑”理念

在古代,刑罚发挥着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据《尚书·康诰》记载,周公旦曾告诫康叔封应当合理运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张利芳】从都城园林营建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存在。中国历史经过史前、商周时期不间断的发展和持续整合,最终形成统一的秦汉王朝,奠定了后世中国版图的基础。秦汉以后,古代中国虽有短暂分裂,但并未像西方文明一样分裂成许多国家,这是因为统一是各政权的共同追求。

【张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环保思想

在中国古代,受天人和谐思想影响,四时之禁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接纳并积极遵循的实践准则,即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产,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机协调。

宋立林 著 董少伟 摄影《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出版暨序跋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三孔”经典旅游线路为经,以专家学者的历史文化解读为纬,经纬交织,突出文化味、趣味性、可读性、现场感,引导读者跟随儒学专家穿透历史迷雾,全方位了解曲阜“三孔”的历史沿革、建筑文化、思想意蕴与文化底色。

【乔凯丽 王克喜】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逻辑的特质

为何老子能以“水”喻道?《论语》可借“松柏”言志?这种“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墨辩注序》)的思维,曾被西方学者视为“非逻辑的隐喻”,但法国华裔汉学家刘家槐(Liou Kia-hway)提出,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渗透性归纳——一种融合直觉体悟与伦理诉求的推理范式。重新厘清这一范式的逻辑特质,不仅能为“中国古代逻辑···

【李爱琴 朱斌】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时空坐标系,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物候密码,更凝聚着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深邃思考。

【安征 王晓峰】明清时期,古徽州连出19位状元的奥秘

古徽州是一个崇尚读书的地方。“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是徽州的优良传统,读书科举是当时不少人的梦想。通过安徽省档案馆“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上的一份份珍贵档案文书,揭开徽州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兴盛之地”的奥秘。

宫长为首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

2025年3月18日,洙泗讲坛2025年第1期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一讲在孔子书院南楼208举办。

周景耀 主编《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出版

本书是对南宋大儒张栻研究的论文结集,主要涉及张栻的易学、理学、教育、政治、 诗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较丰富,代表了张栻研究的最新进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