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两中》是一部战国时期的拟托类文献。作者以“帝”授命“夏启”为“下国王”作为故事场景,借帝的使者“两中”向启训诫之言,阐述了一套在邦家初定时用以巩固统治的社会治理法则。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和艺术史上,有位长者用他长达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学问和品德的完美结合,书写了艺术与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个在国学的海洋里畅游,并在书法、绘画、篆刻和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大师。姚奠中的杰出成就,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挂在了中国学术与艺术的美丽天幕上。
《明夷待访录》义疏是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一书的深入解读和注解。本书以原著为基础,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理念和观点。
名声观念涉及对某个主体的赞美和认同与否并可分为强弱两种:强意义指各种较为强烈的毁誉褒贬,弱意义则包括所有来自他者的认同、理解、肯定、重视或相反的态度。两种意义比较,后者更为根本,讨论名声观念应当兼及两者。
对儒家来说,要实现性天相通的圣人之境,需要充分发掘“虚正之心”的灵应向度,但也不能忽视身体羁绊和牵制的现实向度。这两种向度共同指向对人类精神如何实现超越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玄阐释《大雅·棫朴》和《思齐》时贯彻此原则,解《棫朴》时尤其突出与政、政令有关的内容,统一性的政令使《周礼》六官职能体系得以运行;解《思齐》时着意突显以个人才干为基础的贤能体系对于文王所以为圣的特殊意义。
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儒家和道家分属截然不同的学问与思想体系,从表面上看,孔子的学说中似乎难以寻觅老子思想的痕迹,二者仿佛泾渭分明。然而,深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便能发现孔子不仅向老子学习,还汲取了老子思想的精华。
本文认为儒家拥有资源构建自己的自由哲学,没有必要为此目的移植西方的“自由意志”概念。一个人只有在她有效决定自我命运并塑造其生活时,才能称得上自由。如果以这种方式理解,实现儒家自由要依靠发展个人做出有效选择的能力并创造有关的外在条件,以达成有意义的选择目标。具体地说,它是通过择善过程而实现的。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治道为重心,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人伦为本、礼大于法、任贤使能、移风易俗、民为邦本等,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儒家的治道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有效,其产生及有效的文化心理基础是什么? 它在现代中国治理乃至中华文明重建中仍然有意义吗?
本书最后总结、反思了明代心学主要派别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得失,阐述了明代心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历史上遭受的指责、曲解,揭示了明代心学对于当代人心性修养、立身处世的启示意义。
三月,崇州市道明镇孔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盛典。28日,“崇州孔村乙巳年文宣圣会”在孔村隆重举行,数百名孔子后裔与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儒雅孔村,共同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