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说的成立除开功能考察描述,还需对其内部神学系统给出交代说明,因此,对“孔教之本”《中庸》的阐释无疑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文章认为《中庸》是从属于《易传》的天人之学系统,以“天命之谓性”为前提,以“慎独”为起点,以“致中和”为原则,以“成己成物”为内容,以参赞化育为目标。由于朱子对《中庸》的心性论改造影响巨大,文章将自···
现代人对大自然欠下了太多的孽债,一定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譬如全球的天气,今年竟然热成了这个非人的样子。现代人不断通过返回自然的方式,重新去反思,去还这个债、赎这个罪、消这个孽,去见天地之心,神明之容,十里河滩与孔学堂就是一个“返自然”的正果,这是一个当代绝大的艺术品,极美又极富思想内涵。
汉惠帝时期,桂阳神医苏耽化鹤升天的事件引发广泛影响。首先,彼时与后代对苏耽生平史实及神话记述的书写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脉络,对二者进行对照分析足以发现其中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间的内在张力与外在矛盾。其次,苏耽之生平记述之生卒年月、身世渊源、故里籍贯等方面尚且值得细致考究。再次,苏耽之生平事迹与神话传说彰显了敬老···
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评介了三十余部史学名著,从先秦到明清,为读者展示了中国治史修史之途。书中对中国史学史上“记言”与“记事”的分别有深入阐述。本文以此作为视点,梳理、辨析记言与记事在历代分与合的流转变迁,进一步分析、探讨史学与政治间相生相克的独特关系。
“地埶”之“埶”字有“势”和“蓺”两种理解。但势为名词,不仅无法与地组合成与“天行”类似的句子以表达相应意义,并且将句子主语由与天相对之地这一坤卦所像之象转换成了地之形势,遂使坤卦顺天之生而来的地之成这一功能意义失去了着落。埶当作蓺(艺)解,培植、使生长发育之意。“地埶,顺”即“大地含弘光大发育万物,顺承上天”。此解文从字···
父亲过早的离世确实是很遗憾的事,因为他是如此地热爱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想,面对死亡的过程对于他也同样是一场哲学体验,其丰富性与思维深度甚至可能超出他之前的一切体验。父亲最终离世时非常安详,或许真的是悟出什么了吧。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是台湾社会自身的变化和相向而行。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事业。“台独”危害性和美国干预的危险性在此次“裴洛西风波”中暴露无疑,而解放军环台军演及国际社会的多数共识构成对台湾社会的严格刺激和政治警醒:谋独邪路,倚美无望,统一才是正道。
王阳明对于“气”之善恶的考察基于两重维度:一方面,本体为即存有即活动者,具有实现自身的能动力量,“流行为气”,气为本体的流行实现过程,具有先天性、灵明性、条理性等特征,阳明分别以“性”、“心”、“理”规定之,故而,性气、心气、理气之间一体不二;另一方面,“顺本体是善,逆本体是恶”,人之意气发动,或随顺或违逆于本体的流行,···
2022年7月27日,正值张祥龙教授的“七七”,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于北京文津国际酒店为已故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举办追思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学者同仁与张祥龙教授的家属共同追思张祥龙教授。
唐文明教授并没有止步于对于思想史的刻画,又同时从儒家视域出发,主张人伦的规范性重构,突出教化在国家建构上的重要性,探索了人伦教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其力图实现的是社会状况从“彝伦攸斁”重新转向“彝伦攸叙”。正因为此种研究意图和努力,唐文明教授在本书中重新刻画了康有为,探索了儒家叙事对于近现代思想史描述的可能性,进而···
孟子的政治思想,基于其心性论,一言以蔽之曰王道。以政治之实事言之,统治者、被统治者与统治之法度,乃是政治所涉及的三个基本向度。以王道作为论述主题,其视角是在统治者一方。而王道思想中,又以“民为贵”为一大宗旨,因此,以民本论刻画孟子的政治思想,实属当然,而其视角则是在被统治者一方。后一视角为现代学者惯常采用,实则···
严复自言消极,体现的正是他传统的人生观。儒家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他自觉事功方面无所作为,没能成为封疆大吏,不能直接安邦定国;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仍是行有余力的馀事。此种心思,恰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并非瘾君子的颓唐。
这些著作的源头要遥远得多,属于我们曾生活过的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被表达的思想本身也经历着某种变迁,这已经被某些评论者注意到;而这思想在未来的命运,则无法预测了。
“仁者寿”命题,其言也微,其义也大。它的本义与天地生生之道相契合,是对儒者初心的扩展;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德寿一致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挥,有其恒久的合理性。只有了解“仁者寿”的真义,才能避免偏离孔子所提倡的儒学真精神。
恩师虽然以哲学教授的身份行于世,但留给我们的远不只是概念思辨、逻辑论证的专家著述,而是让自己穷究、体证的哲理获得了饱满的生命、身体与形象。如果用恩师所重视的“象”来形容的话,大概可以说恩师的为学为人既象一眼清泉、一道川流,又象一道绵亘的山脉,既有智者的灵动活泼,也有仁者的温厚庄严。
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哲学仍然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学,即是说,哲学既在大雅之堂上,又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间。我们既要防止哲学的庸俗化,又不能杜绝哲学的通俗化。我们希望国民的哲学素养有所提升,当然首先还需要打破人们对“哲学”的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一些框框。
西方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神学院,而且神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的规模往往很大(有时多于文史哲等学科博士生总人数)。西方人虽然发展出了文史哲等现代学科,但是他们在现代学科体系之外,依然保留了神学作为一个独立于现代学科体系的精神传统的独立存在,而我们是把这个传统的独立性在大学里给摧毁或放弃了。
当前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非生命化”,传统文化被当成了固化的“知识系统”“人文典故”,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的学问”。学习传统文化者,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生命,更多的只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讲授传统文化者,自己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真诚的信仰,信不深、讲不透、落不实。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真正得到落实,必须从“信”···
晚明气论通过扬弃阳明学,回应了唯心论,解决了心物问题。刘宗周和王夫之借鉴唯识学克服阳明心学的思路,从唯心论翻转出气论的道路。气论的特性在这一翻转中得到了清楚的显示:从工夫论进入心性论,用唯识学重述心性论,用唯气论转化唯识学。其中需要着重论证的是王夫之将阿赖耶识转为“太虚即气”。
相较于存在论传统的西方哲学,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哲学是性命论传统,民国以来易于接受唯物论,是因为其固有的气论传统。但气论唯物论并非心物二元的,因而其唯物论亦非机械唯物主义。本文尝试在身心一体的传统中建构性命论主体,并阐发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哲学命题:气论宇宙观和人为天地心,以展现性命论哲学的初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