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林】论作为圆教文本的《中庸》

历史上的佛教徒之重视作为儒家经典文献的《中庸》,就是因为《中庸》之义理可以会通佛教之圆修境界,也就是说,至少北宋早期的佛教徒是把《中庸》作为一种圆教文本来认知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二程、朱子等理学家,最后由朱子完成了以“四书”为主要文本的圆教教化体系。同时,“小人之中庸也”这一章,更能凸显《中庸》作为圆教文本之内···

【孙磊】中华天下秩序视野中的“一带一路”

中华天下秩序中的“中国”是周边对礼义文明的自愿认同,“内外”是一种以文明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体现了以德教对待外部民族,以文化吸引外部世界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王道天下”的世界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构建中,体现为秉承正确义利观的“利益共同体”,履行责任敢于担当的“责任共同体”和践行仁义之道的“命运共同体”。“内外之辩”···

【专访】康晓光: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做真正有价值的事

在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情境下,这个领域怎样保持自己的清醒,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坚守底线,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希望你做的事,不成为给别人跑龙套的配角,这些是我们行业应该在未来5到10年,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该思考的问题。

【郭齐勇】怀念李泽厚先生——一位同时开启两道闸门的思想巨匠

李泽厚先生的批判性对我们这些爱护文化传统、从事创造转化的学者来说具有刺激意义,即今天讲传统,不是抱残守缺的讲,而是要回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继承李先生的思想遗产,我们在李先生那一辈人的基础上,理应更加重视经典,杜绝浮泛,扎实下功夫,力争在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创造转化方面,更上层楼,以此告慰李泽厚先生的在天之灵!

【强中华】性有恶端 心能择善——荀子心性论发微

荀子的心性论可概括为“性有恶端,心能择善”。详言之:从本源上讲,“性”生而具有;从发用上讲,“性”自然发用。从结构上讲,“性”包括感觉、欲望、智慧三部分。从善恶上讲,感觉、智慧不以善恶论;欲望具有趋恶的端倪,易于自发膨胀,导致恶的后果;但欲望并非全恶,相反,合理的欲望具有积极意义。

【陈明】八十年代多重要李泽厚就多重要,跟余英时有差异

八十年代多重要李泽厚就多重要。现在的模样,很难说是李的思想逻辑之展开、那种现代性的展开。二者之间的紧张为许多的刷屏提供了动力,但只有对这种紧张进行理解诠释,才可以把他的著作从个人记忆与情感内重新嵌入思想史,在这样的坐标里进行评价讨论。这应该才是对一个思想家最好的纪念和尊重。

【刘飞飞】从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对梁治平《为政:古代中国的致治理念》···

为政”兼具伦理与政治的特点致使以上五个观念之间彼此相涉。观念演变轨辙的背后是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五者之中,“天下”具有统摄地位,其观念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天下主义”、“天下秩序”的狭隘化样貌。“天下”的规范性使为政者把“以民为本”、“天下为公”作为施政方略,但由此导致的公私不分、家国一体、礼法纠缠构成了古人的生存处境···

【唐文明】打通中、西、马——李泽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李泽厚和近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即在天人问题的高度上全盘解决古今问题和中西问题。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于,如果在对古今问题和中西问题的理解上,预先已经站在了现代和西方的立场上,那么,古典和中国的意义,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真正呈现出来。

【范丽珠 陈纳】论政治伦理与信仰教化的耦合关系——中华本土宗教的社会学理论建构···

本文梳理了社会学将中华本土宗教作为独立实体研究的学术脉络,提出从中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之内在机制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认识和解释中国本土宗教并进行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本文指出“神道设教”原则下政治伦理与信仰教化之间形成的耦合关系,决定了在中华民族格局下的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的宗教信仰体系的走向。

【田飞龙】中国“王道”思想何以成为国际法秩序异化的替代性愿景?

天下之理想治道,在于“王者兴”,在于“王道”规范的认同与多元力量的整合。王道秩序,因而成为“协和万邦”的理想性秩序,其中融贯的是和平、共生、安全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性秩序思维与国际法精神。

【杜崙】中国传统的“合法统治类型”:伦理政治

兹先简述伦理政治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原则,然后以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孟荀的思想为例论述儒家“伦理政治思想”五个组成分(内圣外王、君子之治(德政、礼治)、核心价值“仁”,治理目的“人人向善”和至上神“天”)以及作为伦理政治“合法性原则”和“合法性理由”的“仁政”。

【龚礼茹】在地方社会生活中寻找儒家——当代广州儒家与宗教场所的走访调研

本次调研尝试从历史及现状两个维度,简单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形态的宗教与儒家的关系,也探讨儒家传统活动场所现代功能的变化。根据调查对象不同,我们从儒家宗祠与书院、儒家与外来宗教、儒家与本土道教这三个角度展开探讨,希望有助于学界了解当前儒家在广州社会生活中的现状,以及儒学的核心价值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落实。

【陈明】乾父坤母: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基于比较宗教学的考察

文章对古希腊宗教神话、犹太教和儒教的形成原因、内涵特点及历史影响给出描述分析,认为《易传》“乾父坤母”命题即是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从文明论的方法论视野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视角对这一切进行论证分析,无疑有助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性和方向性,而在人类文明谱系中达成对中华文明之独特性及其意义的理论把握,也有助增强文···

山东大学百廿校庆专访杰出校友|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么所谓的复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生活当中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陈赟】自然与天道:船山哲学中的“终极无为宇宙观”

船山哲学中的“自然”意味着一种与“人为”不同的自发性运作方式,它无法为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为作为根据的终极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种自发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为指向的秩序,后者指向一种在终极层面无为自然的宇宙观。

【毛朝晖】唐文治的经学“大义”及其对汉宋、中西的会通

现代经学面临两个突出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经学内部长期存在的汉宋之争;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回应西方科学方法的挑战。作为晚清民国之际江南地区著名的教育家和经学家,唐文治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回应。他的治经方法旨在超越汉宋之争而回归孔子,在“孔门家法”的旗帜下,他以孔子及孔门经说“大义”为归,既超越了汉宋,也会···

绝世华章 天纵豪雄——痛悼朱高正先生丨温海明

成性存存,易道继圣统,乾坤吟绝代华章;行天健健,玉帛止干戈,两岸悲醒世豪雄。

柯小刚:当代儒家复兴中的一员猛将

尽管早在大三时柯小刚便明确其志在儒学,但他仍决定读西学研究生。因为他认识到,通过“西学源流”的梳理来廓清我们对于西学的误读后,才能廓清那些“洋泾浜西学”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继而,中国传统学问的复兴才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柯小刚自己一直在探索当代社会实践经典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刘增光】礼让:乾嘉汉学的新建构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二维,对礼的理解在后世亦分化为二,宋明理学强调主敬穷理,侧重从个体修养的意义上说礼;清代乾嘉汉学则强调礼让,侧重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上说礼。乾嘉汉学在反思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让为人道之最大者”、“礼论辞让,理辨是非”、“以礼权理”、以让为核心的新四德等诸多观念,深刻揭示了理学天理论在道德修养、政治···

【方朝晖】《中庸》是关于中庸的吗?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熹赋予“未发之中”以“道之体”的神圣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一传统思路提出质疑,主张如果走出对中庸词义的过度迷信,可以发现《中庸》一书层次分明,从头至尾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本线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