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捷 李琳】“仁”与祖先祭祀:论“仁”字古义及孔子对仁道之创发

在“仁”之意涵的发展与转向进程中,孔子对“仁”作出了新的诠释:一是以“孝”代替“祭”为“教之本”,体现其重现世人伦的精神;二是以“爱人”定义“仁”。

【李庭绵】蘸墨绘孔——墨子与康有为的“孔子创教改制”说

本文认为,康有为在论证上采取“诸子学转向”的策略,运用先秦诸子尤其是墨子来支持他儒学理论。这一论证策略回避了丐题与循环论证的问题,还因其解释力而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论证效力。

【刘增光】论严复的孔教观

严复推崇西方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在中西比较中从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政教分合关系的分析,对知识与信仰的区分,严复为宗教的永远存在保留了位置,此“与人道相始终”而不可废的宗教即为“真宗教”,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或孔教作为“真···

【邓国元 王大印】阳明“临终遗言”献疑与辨证——兼论《阳明先生年谱》嘉靖本与全书···

《行状》所载“为可恨耳”方为阳明临终遗言的实际,“此心光明”是绪山编写《年谱》的杜撰。嘉靖本与全书本《年谱》内容上存在差异。

【张美宏】从本然一多到应然一多——邵康节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辩护

依据宇宙本体论层面的生成关系,邵康节首先就“太极”(“道”)之“一”与万物之“多”间的对应关系作了相应说明。基于一多对应由本然向应然的“致用”,邵康节不仅在形式上确立了儒家“圣人之道”对于天下万民的普遍范导意义,还从实质内涵方面阐发了“圣人之道”自身的普适性意蕴。

【方达】“成圣”即“王道”——荀子思想的还原与建构

事实上,荀子思想中的人间秩序既不来源于现实时间线索上的先王法度,也不植根于抽象逻辑链条中的某一先天概念,而是通过对三代以来“宇宙论”秩序模式的翻转而来。但在荀子思想的秩序模式下,每一个“涂人”都可以从天地之间获得接近“圣人”的资格,继而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获得人世间差等秩序架构中的具体位置,并最终成就“王道”政治。

【陈赟】荀子思想与中华文明的精神突破——序方达《“成圣”即“王道”——荀子思想的还原···

荀子所处时代,乃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开始了“精神突破”,并以此为“轴心时代”奠基,而突破的核心是从以帝王为中介的“宇宙论帝国秩序”向以圣贤为担纲者的“精神秩序”的结构性转变。在具体秩序内容上,这一转变意味着从“治出于一”(“治”“教”的浑沦未分)到“治出于二”(“治”与“教”的分化)。

【蔡祥元】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兼论中西哲理差异的根源

“感通”是一种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认识能力,感通所成之“象”在超出感觉经验的同时又不走向概念。由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在感性与理性二元区分的框架下展开的,因此,以“感通成象”为认识论根基的中国古代哲理从根本上溢出了西方传统哲学的视野。

【刘乐恒】“推扩”“坎陷”还是“虚通”?——现代新儒学的一条知识论线索

学界往往重视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而忽略了熊十力与唐君毅的观点。事实上,熊十力的“良知推扩”说与唐君毅的“良知虚通”说,以及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共同构成了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一条思想线索。

【陈壁生】经学诠释与经史传统的形成——以殷周爵国问题为例

以殷周二代的诸侯国为例,在郑玄之前,《史记》《汉书》对殷周诸侯国数量的记载各自不同。而郑玄在注经中,通过三代异制来平衡经书异义,把《王制》的大量记载都理解为殷商制度。因此,他判定殷制、周制是弥合群经异义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考证殷代、周代制度。而在郑玄经学的影响下,杜佑的《通典》则以三代异制构建三代制度,最终构建···

【干春松】从天道普遍性来建构大一统秩序的政治原则——董仲舒“天”观念疏解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系统阐发了自己的“天命”“天道”“元”等概念,并由此展示出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儒家如何借助汉初自然化的天人观念来建构其普遍性的政治原理。在此基础之上,董仲舒进一步借助“元”观念形成了天道对政治秩序、伦理秩序的支撑,完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

【孙逸超】朱子晚年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再展开——基于《朱子语类》的史料批判

在乾道七年与吕祖谦、张栻等的辩论中建立了“仁用义体”的新模型,以区别于传统的“仁体义用”。庆元二年在与董铢的讨论中为了协调扬雄和周敦颐的矛盾提出了“仁体刚而用柔”的命题。同时在庆元三年又在与辅广的讨论中提出了“仁体静而用动”的命题。

【刘舫】学教双行:金末元初理学北传再思考

赵复所传理学专取修养身心一面,凸显宗教特质,借当时如日中天的全真教得以存续,与日后许衡立朝所传理学崇尚践履各具特色,可以视为理学初立北方的两个分支,而不是由赵复传授姚枢、许衡的单一关系。

【余治平】“存王者之后”以“通三统” ——公羊家建构王权合法性的一个特殊视角

《春秋公羊传》《礼记》较早总结出上古中国政治文明“存二王之后”的传统。礼遇前朝的遗老遗少,赐与其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保留先王之子孙后裔、政教礼制法度、历书体系,以体现时王也是受命之王,尊重先圣,分享国土,“不敢专”,不为一家一姓所私占。其效果则能够把新兴政权纳入历史谱系,展示自身道统与前朝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陈赟】治教分离视域下人性善恶问题之勘定

治、教二域遵循不同的原则,即“王者尽制”与“圣者尽伦”:“尽制”遵循下行性的防御原则,不直接以导人向善为目的,但却必以止恶为首要目标;“尽伦”遵循上行性的引导性原则,借助教化激发人的向善、向上的激情,圣贤生命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教化的基本形式。在以上视域中,性善论作为内在而先天的原则,应当被勘定为教统的人性论原则;···

【尚文华】利玛窦的上帝与儒家的天命

今日重提这段思想对话会让我们看到,儒学若要在现代思想世界中确立自身,就不得不接受界定和逻辑这一分析的思路;理性神学若要让人的生存重新面对可能性就不得不与“天命体系”或“信仰”内在地相遇。重回历史上的初次相遇和对话,能够为今日中西深度的思想交流提供基本的坐标,以审视传统和传统中的彼此。

【蔡祥元】感通与解味

重新审视宋儒读经法可以发现,解味的实质是“切身体察”,里面包含了一种让身体参与到文本理解中的诠释学思想。这一参与的过程,可以称为感通。《易经》咸卦所展示的感通之象,表明感通原本包含了身体性参与的维度。从感通的角度重新确定解味说的内涵,亦与宋儒“身心一如”的思想底蕴一脉相承。

【张耀南 刘璐瑶】中国哲学构建法、中国哲学史书写法新论

分析甲午以降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构建法、书写法,可清晰发现三款格式之存在:基于“汉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国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基于“华学”背景之构建法、书写法。学者们分别采用三套格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从“格式学”角度观察,此三款格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常樯】写好中国故事的“儒学篇章”——新时代中国儒学机构发展建设碎思

儒学机构要着力打造“六个平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发展学术、服务学者的科研平台,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传播平台,凝聚智囊、回应关切的智库平台,整合资源、交流对话的互动平台,承上启下、落实政策的组织平台。儒学机构应聚焦学术研究和普及应用两大核心业务。

【罗德】《古易今用——汇通<周易>与社会科学的方法与实践》导读

书中所阐发的易学与社会科学合作框架、易学实证研究六步法、三三体例、用《剥》《复》等卦研究儒家乃至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等核心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均为前无古人的首创,既无先例可循,也无成法可依,真可谓是康老师积数十年功力,持续探究求索、厚积薄发的硕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