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容南】积极老龄化的儒家叙事及其孝养困境

与西方社会的方案不同,东方儒家伦理提供了另一种积极老龄化的叙事,该理解不是聚焦于生产力,而是关注一个变老的社会如何帮助个人应对越来越长的生命周期,实现好的生活。儒家的“学”与“孝”是帮助我们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两种重要方式。

【梁涛】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一个误读的仁政理想

孟子提出“井地”的背景是战国授田制,但由于坚守“恒产”“取于民有制”“谨庠序之教”的仁政原则,其制度设计与战国诸侯的土地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澄清“井地”非三代井田制,而是为滕国设计的土地制度,可以对孟子的仁政理想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郭齐勇】我是中国文化讲习班的首届学员——我与中国文化书院

在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中国文化书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一些列活动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活跃氛围,体现了老一代学人无私奖掖后学的精神,渗透出中华文化持久而浑厚的生命力,以及如何推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我本人也积极参与了上面提到的活动,获益匪浅,我始终感谢萧···

讲座纪要 | 毕游塞:儒家复兴与想象力——借助保罗·利科哲学的一些思考

毕教授的研究致力于从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旨在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影响力,今天的讲座即与此相关。

【王达三】中国没有什么“古典学”,更没有什么“中国古典学”

起初以为,在声势浩大的“国学热”背景下,设立“国学”学科或专业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不会久远。但新近发现,“国学”学科或专业没有设成,反倒是出了个“中国古典学”专业,据说是取代或覆盖了“国学”专业。开始还以为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觉得这大体是成立的。仔细确认名称后,感觉还是较多较大问题值得讨论的。

【杨庆中 景海峰 王中江】论中国古典学(三篇)

今天所谓的中国古典学,是以中华古代文明与典籍为研究对象,以探源、培根为基点,以整体把握、系统呈现为方法,以服务当下、走向世界为目标,深挖经典内涵,辨章其流变脉络,梳理中国传统经典知识体系的结构特征,考察其在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华文明乃至周边世界的意义,揭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

【李会康】东宫看汉家制度初纳儒术

汉高帝朝东宫是关乎汉家制度存续的核心建制,既体现了帝室吸纳周秦故事的传承理念,也展示出对儒学礼制的包容态度。汉高帝因利乘便设置太子及其从臣职能,东宫礼制因而呈现出“便宜”的特征,儒术因以礼学之长为高帝所用。儒生受命教谕东宫后,将“宜适”之礼引入帝室。与高帝杀伐果决不同,东宫展示出汉家政制温和的一面。

【陈彦军】儒教之辩与民间信仰活化:以萧太傅信仰为例

陈明则从建设的视角提出,以理代天的理学的兴起反而造成儒教“无根偏枯”,因此需要从公民宗教视角重新理解儒教。笔者的闽台萧太傅信仰研究部分印证了陈明的观点,进而表明民间信仰是中华民族在复杂历史变迁和多样地域环境下,由生存繁衍而产生的多种需求自然衍生的结果,同时与宋明理学兴起并推动中国社会整体儒教化息息相关。

【吴瑶】张载“知”论存在两重性吗?——从“知”的生成谈起

张载思想中并非存在两种“知”的生成方式,由此产生孤悬于闻见之上的德性之知和合内外的见闻之知,而是由“心”的不同状态产生由本心和私心分别所发的正大之见与私心妄见,此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根源。

【杨国荣】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从早期先秦的礼法之争,到明清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剧变,再到近代的“古今中西之争”等,都构成了我们的研究背景,属于源头性的内容。今天,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愈发错综复杂。从中国哲学的研究看,这无疑也是需要关注的思想之“源”。

【孙海燕】明月不归沉碧海——悼念成中英先生

《列子·天瑞》记曰:“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成中英先生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而“生无所息”的一生。如今,“明月不归沉碧海”!愿他在那彩虹隐约的天堂之岛,得到最好的安息!

【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谐。从综论的层面看,以“反求诸己”为功夫,可谓传孔子、曾子之说;以“天下归之”为功效,可谓“承上章而言···

【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可以发现关于现代性的另一种叙事,即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儒学方案。

【常建华】明代浙江宗族祠祭祖先述略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并不拘泥于朱熹《家礼》,更强调“礼以义起”,尊重人们的尊祖感情,士大夫不惜违礼逾制,造成宗祠的发展,如此民间也会有所效法,使得祠祭普及。

【乔飞】"灾异谴告"与"上帝审判":儒耶比较视野中的权力超验制约

两种权力超验制约理论具有相似之处:都主张天灾与人事存在关联,均认为人间权力最终来源于“天”或“上帝”;“天”与“上帝”都是具有思想、感情、意志的超验生命存在体; “天”或“上帝”都对人间的权力行使进行制约;权力主体“权力滥用”时,“天”或“上帝”都会降下瘟疫、饥荒、地震等灾祸。君主或领袖回应灾害的态度和行为,对国家、民族共同体···

【秦际明】论阴阳五行的人性论构造与伦理生成

性情与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同一过程,伦理与善恶是对事物变化过程中不同趋势与状态的价值判定,这样既解释了性情的实质过程,也阐明了善恶之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突出善之为成性的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施之以政教,则构成一完备的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理论。

【袁彦】《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

“经学”的学问不像儒学的其他学问, 如文学、史学、考据、训诂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学术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新儒家哲学化的思辨之学;也不大同于纯粹的心性之学(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经学”的核心与关键是要能应用到当下,上到宇宙政治、人类命运,下到个体家庭,所在社会组织和行业当中。都是大有可为的治学广阔···

国庆贺卡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儒家经典《尚书》。中国古代圣贤将民众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敬天爱人”是民本思想的核心。“民惟邦本”确立了儒家的立国原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而“政得其民”,君主的治理权需要获得人民的授权与认可。君民以义合,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若人民不同意,则君不过是独夫民贼。

2024孔子文化节开幕,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曲阜、衢州共祭孔子

以“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为主题,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27日在山东曲阜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宣布开幕。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是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开启新的办节体制的第一年。值得关注的是,“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正式启动。

【蒋庆】龙场吊阳明先生记

阳明先生为我中国文化至明以来最伟大之创发者,吾中国人不祭吾国之英而拜他邦之神,于心可无愧乎?今之世界有讲阳明之学者,有写阳明之书者,有慕阳明人格者,见阳明此状能心安乎?悲乎哀哉!悲乎哀哉!吾之悲哀如大海水,如长天云,汹涌澎湃,无有尽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