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基于文明论的理解

“教”与“俗”、“政”与“宜”是一种有着位格层次的结构关系,“教”高于或先于“俗”,“政”高于或先于“宜”。这与现代社会国家认同先于文化认同、公民身份先于族群身份颇相契合。效率与秩序的稳定平衡、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所有执政者都重视追求的。中华政治文化明这样一种整体性智慧及其优势,相对于左右两种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中心的叙事可···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他为导读《孟子》而写的《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一文中“辨义利”这部分。该文有四个部分:一、辨义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从多个方面谈了孟子思想的精华。由于这里要集中讨论“义利之辨”,所以只选取了该文的第一部分。叶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读书笔记,这六篇都是围绕着“···

【陈彦军】儒臣与神明之际——漫话萧望之及萧太傅信仰

在泉州的民间信仰中,王爷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王夫之说萧望之之死是“得虚名获实祸”,于己于国无益,但在老百姓的眼里,儒臣萧望之明显是因刚直不阿而被奸人陷害致死。富美宫的四个门扇上,画着老中青幼四个太监,可见,老百姓想的是:太监生前害人,死后永远服罪,为冤屈的萧太傅看门。而萧望之成为王爷神,也与他是冤死的有很大关系。

【林桂榛】荀子《性恶》定本全文(附荀子诗赞二首)

本荀子《性恶》定本综合四种重要宋本及前贤成果而得。本校定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周炽成先生2007年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的同年,校者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性恶论’系后人篡改”。2016年校者强调受周说影响:“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

【王琦】经义、君德与治道* ——宋代《论语》经筵讲义研究

《论语》从仁宗时便已成为宋朝诸帝经筵必学的经典,尤其是在高宗、理宗朝被反复进讲。《论语》中蕴含的为学明道、正心修身、孝悌爱亲、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学为圣人等思想,是经筵官们借助经义诠释引导帝王以“学”明“道”成“德”致“治”的经典依据与价值源泉

【程苏东】《汉书·五行志》体例覆覈

《汉书·五行志》旨在纂合董仲舒、京房、刘向、刘歆诸人的灾异学著作,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学灾异论体系,其中尤以向、歆父子所纂的两部《洪范五行传论》最为班固所倚重。不过,这两部《传论》所据《洪范五行传》版本存在重要差异,而向、歆父子对于多种灾异现象的定性亦复不同。《汉书·五行志》在纂合二书时,以刘向《洪范五行传论》作为···

【孙向晨】家:中国文化当代最切近的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出现,古典的建筑、中式的庭院、流行的汉服,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为这种熟悉氛围的回归而欣喜;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某种形式,挂灯笼、舞狮子,贴窗花、包饺子、学书画、打太极等等,人们为中国文化的活跃而高兴···

【吴震】当代中国“家”文化的理论探索——孙向晨《新著论家——个体与亲亲》读后

不是简单地采用个体本体的权利优先及其现代性价值来转化中国当代社会,而是汲取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采用儒家理想的以美德或德行(如“亲亲”)为基础的思想智慧来参与重构当代社会的实践,并以此与当代西方的现代性价值观进行对接,以型构当代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公民美德,将儒家传统价值的和谐观与当代政治视域下的正义和权利等价值···

【专访】朱汉民:理学·湘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

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理学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这对宋元明清的书院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教育宗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传道”,即内圣方面的修身以道、讲学以道;其二是“济民”,即外王方面的爱民、利民。二者合起来,就是张栻在《记》中希望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可···

【吴飞】追忆石立善

立善兄的文字水平非常高,他的文章虽然大多数是考据性的,但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乏味。其中不少是由小学入手、却能贯通大问题的典范,如《程门立雪的真相》《<礼序>作者考》《朱子门人丛考》《<大学><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及其经典地位的下降》等。如果天假以年,相信立善兄一定能做出更多、更重要的研究来。

【王楷】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学进路下的儒家伦理阐释各有所当,亦各有所偏。相对而言,儒家伦理与德性论在理论旨趣上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契合性。有鉴于此,当代学者做儒家伦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保持自觉的反省意识,对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意义和限度应有足够的警醒,从而得以在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的哲学会通中···

【黄勇】程颢的美德伦理学: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

与当代西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不对同感为什么是美德做进一步说明不同,程颢将万物一体感与儒家最重要的美德即仁相联系,认为只有仁者才能与万物为一体,而仁又属于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人性。所以万物一体感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是人之为人或人之为健全的、没有缺陷的人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又可以将程颢看作是个理性主义美德伦理···

【肖芬芳】“使由使知”新诠与宋代庶民教化理念的发展

宋儒缩小了庶民教化的范围,认为“知之”不是圣人教化庶民的任务,这有待于庶民自觉自知。宋儒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新阐释,不仅为此种庶民治理方式确立了王道依据,而且为其确立了合理的边界,并且为明代心学“觉民行道”的教化实践铺垫了理论基础。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处一样,新冠疫情也使中华文化、中国制度的长项和优势显露无遗,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深度开展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在整个世界上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巨大优势和意义,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

【肖清和】“一天各表”:儒家宗教性与儒耶对话

先秦时期的“对越”“临格”“昭事”“事天”等均具有比较强的宗教性特征,但在宋儒那里,对天的宗教性解释就比较弱。迨至晚明,随着天主教的进入,士大夫开始恢复或强化儒家的宗教性,突出天的赏罚功能,传教士则将儒家的天等同于天主。在“敬天”的共同主旨之下,“一天各表”,东西之间、儒耶之间展开了交流与对话。儒家经典在诠释方面所存在的···

【姚中秋】创造性构建中国新价值体系

我们今天为中国、为人类寻求善治之道,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西式宪政、民主的理论和制度上,当然还是要做研究的,但恐怕要保持反思、批判的态度;相反,现在应该更认真地对待中国自身的传统和现实,从中抽绎出普遍的价值,发展出理论,重新想象并推动建设良好经济政治制度。

【白彤东】经学还是子学? ——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为以及持经学路线的新康有为主义者所自居的正统,并无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作为复兴儒学的途径,它有着种种缺陷。如果我们还希望儒家作为普世价值,参与到当代放大了的诸子竞争之中,我们就应该采取一种子学路线,即在包容从不同的儒家经典出发的多元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儒者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和创新,面对当代政治问题,给出让非···

【沈顺福】理解即感应——论传统儒家诠释原理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存同时具有两种形态,即无知之行与有知之思。传统儒家强调知行合一、以行为真知,突出了无知之行的地位,却仅仅走出了半步,而忽略了有知之思的基础性地位。只有当我们有知、以思维为生存基础时,我们才完成了另半步。

【李震】邵雍哲学的体用论

邵雍哲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建构了复杂而系统的体用论。这一理论有严整的结构。一方面,关于事物内部的关系,邵雍以体四用三的形式,界定了事物之整体及其自身当中之为形质性与活动性的因素,表达了对于用与不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邵雍则以体用对待的形式,从动静、主从、高下、先后等角度说明了体用的复杂含义与事物···

【陈志伟】道德对称性与儒家美德伦理学

斯洛特提出道德对称性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其他类型的伦理学相竞争的问题,从而确立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儒家伦理学中也含有道德对称性问题,而孔子“父子相隐”、孟子“窃负而逃”的伦理叙事体现了儒家在涉己和涉他的道德选择中是持一种中道观点,即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最恰当的行为方式来处理特···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