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滩四句不仅如王畿所指出的那样谈论了特定工夫层面的问题,而且谈论了包含不同工夫在内的完整为学进路层面的问题。并且,有心工夫和无心工夫一样,也是受到本体指引和推动的工夫。只是由于同时包含了刻意、执着,因而有心工夫只能称为广义的本体工夫,而不足以称为狭义的或说严格的本体工夫而已。
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孔学宗旨,即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共同宗旨。这一宗旨与孔子一生言行相符。明确孔学宗旨,不仅可以为孔学正名,与确立修身成德与治国理政的评判标准,还可以解决孔学道统在古学与今学、中学与西学、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之间的传承与对接问题,从而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一条综合创新之路。
在学分绩已经和真实世界的社会环境、期待利益脱钩的条件下,“内卷”居然迫使部分学生更深地沦为学分绩的奴隶。从过去通过学分绩竞争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变为为学分绩而学分绩的时间精力浪费。陷入“内卷”,哪怕是围绕未来经济利益而取得的低质量发展实际上都已经没有了,更谈不上围绕个性而取得的高质量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社会中的孝道曾一度趋于僵化,强加个体以巨痛;但我们更要明白,躬行孝道是连接世代的纽带,深陷孤立同样会使个体不得解脱。当我们被大潮推向世界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放下芥蒂,试着了解和沟通。
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
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创立三分法,突破理性与感性两分法的局限,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核心特征。在这一新方法的视域下,不仅可以划分出两种不同的自律,即仁性自律和智性自律,从而解决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内在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弥补李泽厚“情本体”的内在缺陷,在保住本体的前提下,保留仁性重视情感的特点,凸显···
南大吉一生学思经历的转变都与阳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阳明弟子身份在关中地区讲学“致良知”,将阳明学与关中传统的横渠学相融合,成为阳明学关中地域化的发端。南氏理学知识的突破、门户之见的突破、认知自觉的突破,是哲学意义上的自我超越性的突破。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虽然“事人”优先于“事鬼”,但“鬼神得其飨”始终是儒家社会治理蓝图和信仰世界的主题之一。无鬼神的儒家是不完整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敬鬼神”与“远鬼神”的平衡。
经过与孟子的辩论,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唤醒,亲亲的特殊性得以证成。厚葬胜过薄葬,仁爱高于兼爱,经由亲亲的特殊性推扩并充实性善的普遍性,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重大的思想史价值;爱父母、尽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们过一种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切要的伦理学意义。
由两汉至明清,正史《列女传》渐失刘向体例与宗旨,“列女”嬗变为“烈女”,“节义”蜕变为“节烈”。后世“节烈”专责于女性,“节”的观念也变得狭隘愚陋;“节义”本可通用于男女,是值得赞赏和令人敬佩的,但亦不可普遍化。
若按现代流行用法,将中国古代的道、天理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称为本体(指宇宙或万有本体),就必须同时认识到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从一···
在荀子,国家是以“圣王”和“礼义”来表现的,礼义所具有的止争去乱的功能以及规范行为的性质,其实质是以“国家理由”的形式出现的;国家之所以必须并且必然,乃是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性恶的天性之中,而荀子所说的人性的“恶”,并不是在特定的伦理或道德意义上的恶,而应当被理解为政治意义上的“偏险悖乱”。
孔子思想主体是仁学。“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即仁不仅是人之为人的底线,也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核心、包诸德、合天人、贯内外,通透于其个体生命的成长之中,造就了至圣的人格境界。孔子“仁学”为传统儒学奠定了基本规模和诠释方向,对于今天重建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正本清源、返本···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本次研讨会正值庚子巨变之年,世界局势云谲波诡,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大半年亦未见消歇。如何在沧海横流中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在现代当下实现中国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乃至个人如何像钱先生一样在时代的急流中立定脚跟,都是我华夏有识之士绕不开的难题。
法家明确反对儒家的德治,将其排斥在政治领域之外。同时,与儒家对君主提出道德要求相反,认为君主之德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而法家之所以重法,反对德治,在于他们认为人在本性上是自私和功利的,必须以强制性的法加以规制。法家虽然反对德治,但并不完全是非道德主义。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了集中展示全球各地祭孔活动,儒家网特别编选年度图集,以飨读者。
儒家思想有一些重要的观念深刻影响到中国人的观念,复仇就是其中一个。在经典中对复仇有明确的表述,但在后世的法律体系中又明令禁止复仇。如此就造成经典与法律的冲突,从而吸引了历代思想家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一方面经典所提倡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得不到现实制度的支持而失去其对人们生活的指引,另一方面,绝对背弃经典的法律制度亦···
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关系,是儒学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大问题,被人誉为“千古不可合之同异”。牟宗三、李泽厚都曾试图对此其加以综合,但效果都不理想。借助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三分法,这个问题有望得到合理解决。所谓三分法即是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以打破西方感性与理性两分模式的一种方法。
黄勇先生《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一书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研究进路,首先表现为哲学的历史与哲学的理论之间的沟通。书中涉及儒家哲学的不同方面,看似属于历史性的研究,但其中又处处渗入了不同的理论视域。同时,该书体现了中西哲学交融的视域:一方面,作者注意运用西方哲学理论、概念来回溯中国已有的传统,由此进一步揭示这···
孝,在当今中国是一个令人厌倦的话题,尤其对于青年人来说。著名的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Anti–Parents)就是这一氛围的产物,很多年轻人叛逆期时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等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发现自己父母更加不可理喻,仍旧还在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