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江】试论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周易·系辞下》第二章说起

第四纪更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塑造了中国大陆这块区域的地形特征,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区域(比如印度)就不同,与隔洋相对的美洲大陆也不同。这样特殊的地形地貌,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以及它和周边区域的关系,有深的影响。

【褚叶儿】郑玄的六天说与阴阳五行

在《礼记》中,《月令》一篇经常被认为是阴阳书,出自阴阳家之手,这主要是因为《月令》一篇以阴阳五行作为其叙述的架构。作为先秦的一种公共思想资源,有阴阳五行思想不一定就是出自阴阳家之手,所以《月令》的作者问题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月令》确实是《礼记》四十九篇当中阴阳五行思想最浓厚的一篇。因此,本···

【马平安】奉儒教为救国救时之圭臬——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

近代以来,列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入侵与渗透,逐渐打断了这一稳定的文化传承进程,保种保教成为国人一致的呐喊。郑观应探索救亡的办法,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诠释与整合,提出儒道同理、释道同理、三教合一不外一理等重要观点,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郑观应对传统三教的整合,不仅具有文化救亡的意义,对于今人振···

【陈乔见】王阳明批评朱子“外心以求理”的得与失

阳明的批评虽然击中朱子学的要害但却并非完全相应。朱子的格物说颇为强调对外在物理的认知与节目时变的讲问商量。阳明强调廓清良知为头脑工夫,对外在物理与知识难免有所忽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形中,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徒致良知亦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就此而言,朱子格物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常樯】祭孔大典:民俗的典范

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正从“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主导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转型也将把“祭孔大典”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作为一种典范意义的民俗,曲阜“祭孔大典”应积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祭孔真正走向民众,走向民间?二是如何引领各种祭孔活动并实现各种祭祀活动的“美美与共”?

【谭德贵】从庙堂到庙会:伏羲的祭祀与信仰

伏羲作为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和文明始祖,自古以来,不仅被官方祭祀,而且被民间所崇拜。在今日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伏羲的祭祀、崇拜和信仰再次升温。本文以河南淮阳太昊陵的庙会为例,呈现盛大庙会的现实情态,展示伏羲庙会中的种种宗教、民俗和信仰的面相,寻绎在官方祭祀和民间信仰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张力。

【梁钦元】我的祖父梁漱溟与毛泽东的交往

毛泽东坚持要梁提出批评。梁漱溟沉吟了片刻,就直率地说:“希望你在人格上,不要轻于怀疑旁人;在识见上,不要过于相信自己。”毛听过之后点头微笑,相约再会。

【吴飞】董仲舒的五行说与中和论

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春秋学的文字与阴阳五行的文字大致上各占一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余治平先生的《唯天为大》与《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两书分别论述这两个方面,对此后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笔者以为,对阴阳五行体系之义理的综合,是董仲舒学说的哲学基础,虽已有不少研究,仍有必要深入其中,特别是其中的···

【曾亦】“亲尽宜毁”与“宗不复毁” ——论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

儒家关于礼乐制度的建构,通常兼顾亲亲与尊尊两方面的原则。自汉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步确立,儒臣们将此原则落实到宗庙建构的具体实践层面:一方面,汉初遍祀群庙的做法以及元帝以后“亲尽宜毁”共识的贯彻,体现了亲亲的原则;另一方面,儒臣基于尊尊的原则而普遍赞同礼家“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尤其到了贡禹、刘歆那里,更是···

【方旭东】儒家对人工智能伦理的一个可能贡献——经由博斯特罗姆而思

博斯特罗姆关于“工具趋同论”以及人工智能设计的“恶性失败”等理论具有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用博斯特罗姆的理论对最近的一个儒家机器人伦理版本进行检查,立刻就能发现后者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博斯特罗姆的同时,本文也尝试用来自儒家经典《中庸》的“以人治人,改而止”命题去改善博斯特罗姆推荐的间···

【叶云】语言与直觉——儒家心学中的言说问题

象山以启发、指点等方式来表达心学义理,是非概念式的言说。象山未能像朱子那样诉诸概念,分解地立义,故被朱子认为是不说破,误以为禅。实则,对于良心本心之道德本体只可非分解地言说,一切概念式的分解言说都只是助解,要得良心本心之实,还是要靠直觉、体证。

【梁世和】沟通天命:董仲舒对儒家神圣性与超越性根基的再植

“绝地天通”之后中国文化朝人文化、理性化、人间化方向发展,对神性的关注逐渐淡化。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建立,将“绝地天通”以来天人分离的状态,拉回到天人相合的轨道,重新建立起儒学对天的信仰,开启了儒学的神学时代。董仲舒试图通过祭祀行为,将至上之“天”以及神圣性、超越性的理念,再度植根于儒学及儒者的心灵,其所留下的精神遗产···

【方旭东】上元醮与皇极——陆九渊《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发微

道经当中“皇极”的词义,与《洪范》原文用法并无二致,仍是孔安国所解释的“大中”之意。具体到星宿体系,它用来指处于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极。河图洛书为北极的位置提供了直观说明。这一切可以解释何以陆九渊在本当设醮的上元之日要宣讲《洪范》皇极大义。

【韩星】董仲舒的批判精神与王道构建

董仲舒解释王参通天地人,能使天下万民归往。王道核心是仁义,主体是礼义。董仲舒提出“王道四纲”,由天之阴阳之道,推衍到夫妇、君臣、父子三大人伦关系;通过天人感应理论论证“天为王纲”,形成了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符、灾异理论等,以天的权威限制君权;盛赞古代圣王之治,高扬王道理想,试图使汉武帝效法古代圣王,建太平之道。

【陈明】驳“七夕非情人节论”——为中国情人节辩护兼及其他 [修订版]

传统节庆有基础可以更新,现代生活有情绪需求有待释放。七夕情人节主题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利多弊少甚至可以说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术角度建言当然是学者的权利和责任。但学者也应该情醒,自己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对待民风民俗,还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张卫红】朱子的心性论与工夫进路之关系

朱子论心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保留了心与性的间隔,这与其渐进的工夫进路具有一致性。其中和新说与主敬穷理之工夫论,立足于经验意识之心做工夫,体现了以心合性、心与理一的渐进统合。

【田天】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礼仪简”述略

海昏侯汉墓简牍中有十数枚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姑统称之为“礼仪简”[1]。这部分竹简数量不多,残损也比较严重,现就目前所知的信息略作介绍。

【吴倩】精英、德治与教化——传统乡村自治与当代基层协商治理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是以精英为主导、以道德理性为原则、以教化为途径的乡村自治。古代乡村自治的基本特点是公共商讨、理性衡断、议政以德,且注重在公共讨论中提升百姓的理性水平与道德境界。传统社会独特的乡村治理经验与现代协商治理的精神相通,对传统乡村自治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

【丁为祥】从孔老“互绌”到孟庄“分呈”——儒道的早期发展及其历史因缘

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角与不同的关怀侧重,其实正代表着现实人生中的上下限;其互补关系,也是通过人生中“天性”与“德性”之不可分割与相互支撑实现的。

【景海峰】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对话中,儒家文化展现“特殊价值”

从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到重视人伦的价值和生命实践的“五常”思想,儒家思想给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范式就是重视德性,因此,中国没有严格的一神教的排他性。到了现代,中国人毫不困难地接纳了西方传来的先进理念,整个社会都迅速融入现代性的架构与氛围之中,这和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基底是有关系的。因而,儒家思想的柔韧性和包容度更适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