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关于礼乐制度的建构,通常兼顾亲亲与尊尊两方面的原则。自汉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步确立,儒臣们将此原则落实到宗庙建构的具体实践层面:一方面,汉初遍祀群庙的做法以及元帝以后“亲尽宜毁”共识的贯彻,体现了亲亲的原则;另一方面,儒臣基于尊尊的原则而普遍赞同礼家“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尤其到了贡禹、刘歆那里,更是···
博斯特罗姆关于“工具趋同论”以及人工智能设计的“恶性失败”等理论具有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用博斯特罗姆的理论对最近的一个儒家机器人伦理版本进行检查,立刻就能发现后者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博斯特罗姆的同时,本文也尝试用来自儒家经典《中庸》的“以人治人,改而止”命题去改善博斯特罗姆推荐的间···
象山以启发、指点等方式来表达心学义理,是非概念式的言说。象山未能像朱子那样诉诸概念,分解地立义,故被朱子认为是不说破,误以为禅。实则,对于良心本心之道德本体只可非分解地言说,一切概念式的分解言说都只是助解,要得良心本心之实,还是要靠直觉、体证。
“绝地天通”之后中国文化朝人文化、理性化、人间化方向发展,对神性的关注逐渐淡化。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建立,将“绝地天通”以来天人分离的状态,拉回到天人相合的轨道,重新建立起儒学对天的信仰,开启了儒学的神学时代。董仲舒试图通过祭祀行为,将至上之“天”以及神圣性、超越性的理念,再度植根于儒学及儒者的心灵,其所留下的精神遗产···
道经当中“皇极”的词义,与《洪范》原文用法并无二致,仍是孔安国所解释的“大中”之意。具体到星宿体系,它用来指处于天庭中心地位的北极。河图洛书为北极的位置提供了直观说明。这一切可以解释何以陆九渊在本当设醮的上元之日要宣讲《洪范》皇极大义。
董仲舒解释王参通天地人,能使天下万民归往。王道核心是仁义,主体是礼义。董仲舒提出“王道四纲”,由天之阴阳之道,推衍到夫妇、君臣、父子三大人伦关系;通过天人感应理论论证“天为王纲”,形成了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符、灾异理论等,以天的权威限制君权;盛赞古代圣王之治,高扬王道理想,试图使汉武帝效法古代圣王,建太平之道。
传统节庆有基础可以更新,现代生活有情绪需求有待释放。七夕情人节主题的强化可以说是一个利多弊少甚至可以说两全其美的好事,在它刚刚开始的时候,从学术角度建言当然是学者的权利和责任。但学者也应该情醒,自己是阐释者而不是立法者,对待民风民俗,还是采取“从众”的态度为好。
朱子论心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保留了心与性的间隔,这与其渐进的工夫进路具有一致性。其中和新说与主敬穷理之工夫论,立足于经验意识之心做工夫,体现了以心合性、心与理一的渐进统合。
海昏侯汉墓简牍中有十数枚记录礼仪行事的竹简,姑统称之为“礼仪简”[1]。这部分竹简数量不多,残损也比较严重,现就目前所知的信息略作介绍。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是以精英为主导、以道德理性为原则、以教化为途径的乡村自治。古代乡村自治的基本特点是公共商讨、理性衡断、议政以德,且注重在公共讨论中提升百姓的理性水平与道德境界。传统社会独特的乡村治理经验与现代协商治理的精神相通,对传统乡村自治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基层协商治理。
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角与不同的关怀侧重,其实正代表着现实人生中的上下限;其互补关系,也是通过人生中“天性”与“德性”之不可分割与相互支撑实现的。
从天人合一的独特宇宙观到重视人伦的价值和生命实践的“五常”思想,儒家思想给人类社会提供的重要范式就是重视德性,因此,中国没有严格的一神教的排他性。到了现代,中国人毫不困难地接纳了西方传来的先进理念,整个社会都迅速融入现代性的架构与氛围之中,这和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基底是有关系的。因而,儒家思想的柔韧性和包容度更适合···
“万物一体”是传统中国哲学提供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视角,中国哲学里存在着一个“合异齐同”的视角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传统。在“万物一体”的视阈下,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既看作是人类主体世界的延伸,也可看作是人与对象世界的融合。面对浩瀚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人类应该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情怀对待之。
乡贤文化是由传统乡贤创造的植根于家乡的本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贤”。深刻理解传统乡贤文化的内涵,挖掘传统乡贤乡村治理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经验与智慧,有利于弘扬传统乡贤文化,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一个真正的教师对于其所教育之事,对于自己身心修养的提高,以及对于学生成长的生命关怀,既要念兹在兹,无一息忘怀,又要从容以待,待其自然生长,无一刻遽迫强求,这便是“勿忘勿助长”的中庸之道。孟子以“苗喻”来阐明的古典教育思想,其关键要害便在于此。
回应周秦之际政治大变局而诞生的儒家思想已经历经了两千年的考验,在今天还是可以给我们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提供宝贵的建设性观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对百姓的服务,百姓应该有发声的机会来诉说自己是否真的过得很好。不过,他们未必知道什么样的政策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因此,儒家所提倡的贤能政治与民主的混合体应该可以更好地应对现···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
所谓做回自己,就是摆脱所有人伦关系,把自己的过去清空掉,仿佛这样就可以剩下自己。要学就出国留学——比老家更广阔的是都市,比都市更广阔的是外国。自己永远在别处,传统文化只是埋没了自己。上百年来的自我摧残之路,流毒之深远,《三十而已》承其余绪而不自觉,如此而已。
在外国人来华留学乃至移民的事情上,一方面,我们不应该不设门槛,甚至是给予外国移民和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国家的强大,在于吸引全世界的精英。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真正有利中国强大的中道。
“近世礼教时代”是以朱子礼学为范型的时代。作为朝向平民社会的实践礼学,朱子礼学通过“社会化”和“身体化”两条途径,极大地塑造了明、清两代礼治社会。朱子礼学在组织社会和教化民众两个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代表着儒家外王之学从政治维度向社会维度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