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自省:中华人文精神的时代品格

“后新冠疫情时代”即将到来,“全球化”仍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化,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与全球化再平衡。与此同时,我们应重新思索和重视中华人文精神中的反省品格,这对省思与批判全球化与现代性带来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也将十分有益。

【皮迷迷】“隐圣同凡”:《论语义疏》中的孔子形象

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六朝《论语》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个与汉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独特孔子形象。一方面,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为一个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还表现出超凡绝俗、学不可至的圣人本体,借助“隐圣同凡”的说法,皇侃将孔子的两种形象统合于一。

【杨朝明】为何是孔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孔子儒学有很多不同看法。在座的你我他,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位孔子,而我们心目中的那些孔子,他们彼此之间是不同的。孔子儒学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儒学在今天的价值应该怎么看待?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出发点。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康晓光】区域慈善生态系统的三重结构

中国的慈善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形成,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系统结构,三种系统结构叠加在一起,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其中,自发秩序最为稳固,而且能够与其它秩序顺畅兼容;民间建构的组织结构最不健全,而且最为脆弱;政府的统合结构最完善,也最为强大。

【曹晟旻】“体用”范式下的现代权利观念塑造——基于对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整合

为更好地结合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塑造现代权利观念,必须首先为儒家权利观念的存在辩护。当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等级性与伦理性两个方面。虽然,其有别于社群主义权利观所具有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政治性,但却不能就此对儒家权利观念加以否定。

【詹姆斯·汉金斯】自由派之外的自由学习:文艺复兴时期与当今的人文学科

认真地接受古代作家给我们的智慧,那种阅读使我们协调适应理想的美,不仅优美而且表达美的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培养人性的阅读,只有通过我们作为读者实践这种人文学科研究,践行谦恭和慈善的阐释学,我们才能希望发现作家中真正的道德智慧,而这些是我们这个世界迫切需要的东西。

【杨本娟】传统国情与域外经验的深度博弈——冈田朝太郎视域中的清末“礼法之争”

因冈田朝太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其主导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现出一味追随西方先进法制文明、忽略本国固有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在实用性上颇受局限。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尊重我国法治历史与现实国情,同时积极吸收域外先进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杨朝明】“御车马”与“御天下”——读《孔子家语·执辔》

驾车要均马力、和马心,治国要均齐民力、和安民心,“以六官总治”达到“事治而功成”的目的。为达到政治管理效果,孔子把治国之术分为政治管理框架的御政之术、进退缓急的权力运行过程、施政效果保障的治国之要三个层面,并指出应把握“治国之要”,懂得“治世之待”,才能实现善治。

【程苏东】从贵族仪轨到布衣文本:晚周《诗》学功能演变考论

作为古老的“王教”经典,《诗》一方面成为布衣之士获得知识人身份,跻身士人阶层的重要倚赖,另一方面也开始随着士人传习、论学的需要而发生传习方式、文本形态、阐释向度等多个层面的变化,而这些转变的背后透露出《诗》文本权威性来源的隐微转移以及晚周时期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

【张锦枝】论朱子的心主性情说

朱子的“心主性情”说是朱子心性情论的核心观点。朱子思想中,心、性、情三者互相牵制,己丑之悟后以“心主性情”论取代“性体心用”说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强调心对于性、情的统摄和主宰作用。心主性情包含了性是心之理和心主宰性的双重意义。同时,朱子对心之虚明知觉的概念十分警惕,保证性对心之主宰的制约,以期在心主性与性范导心之间取得···

【孔德罡】“证成”的立国神话:从《周礼》到《汉密尔顿》

“立国神话”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识破,但历史也最为悠久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一:远有“汉高祖斩白蛇”与东汉的谶纬学,近有“华盛顿的樱桃树”,此类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神话式的美化叙事,史载范例众多

【冯茜】《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绪论

在人伦实践层面,中唐以来,在佛教、道教影响下,北宋儒家始以礼乐教化为成圣之途。理学的兴起,通过对礼的本体论、人性论基础的重塑,将儒家礼仪生活与成圣之学贯通圆融,奠立了元明以后主流礼观念的基本形态。

【赵雯萱】明清“三教合一”与大理“三教寺”

“三教寺”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较为常见,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生态各有所异,既有宗教逻辑不清晰而导致的自发境况,也有特定历史时期话语意义转变中对神灵的置换。

【吴展良】起伏往复与实体理则

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难以改变,也已表现为底下中西文明体系对抗的根本冲突。自由、人权、法治、国际法,乃至以个人自由为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实均源于西方的本质实体观与超越律法观。崛起中的中国,显然处处在挑战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所建立的这些典范。虽然他目前所表现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义式的权力意欲,然而背后实有更深沉的文···

【干春松】荀子和李斯对于“历史时刻”的认识——评潘岳《战国与希腊》一文

我们现在正经历新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即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类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圣人可学而致,我们每一次对于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对“天下主义”的接近。而如果沉沦于依赖于术势的统治术,则是“坐井观天”的自缚之道。

【康晓光 张哲】行政吸纳社会的“新边疆” ——以北京市慈善生态系统为例

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相应的系统结构,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这种秩序格局是新公共管理嵌入行政吸纳社会的结果。在慈善生态系统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强化行政吸纳社会的“限制”策略,另一方面借鉴新公共管理完善“利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慈善组织的“分层控制”策略,进一步拓展了行政吸纳社会的理···

【曾亦】严父莫大于配天:从明代“大礼议”看朱熹与王阳明对“至善”概念的不同理解

朱熹与王阳明对于《大学》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明代“大礼仪”这个特殊视角,结合程颐、朱熹关于宋代“濮议”的意见,考察了理学与心学在处理儒家孝道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从而揭示了双方在经学见解上的差异对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肖永明 王志华】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

【邓国元】钱绪山对阳明学“四句教”的诠释——以“无善无恶”为中心的考察

在《复杨斛山书》中,通过对“后世格物穷理”之学“先存乎一善”“定理”观的反省,绪山指出阳明“无善无恶”的提出在于揭示至善心体的“虚灵”本质。“虚灵”是绪山诠释“无善无恶”的核心观点与独特创见。绪山在“无善无恶”诠释上的问题意识与具体观点,对全面理解阳明学“四句教”具有重要意义。

【姚海涛】荀子意义之散思——由潘岳《战国与希腊》谈起

一个以往被忽视的荀子出场对于思想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荀子所处的战国末期距今也已2200多年,与21世纪之新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当下人类所处的内外环境、所遭遇的问题、对于未来的遐想与憧憬,荀子有无意义,在何种程度上还具有意义,又有何种意义?这些问题的解答只有回到荀子本身才能找到答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