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现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认识,从向外寻求转为向内寻找,从追求伟大到感悟和享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不再纠缠伟人与凡人的“差异”,而是去寻找他们的“共性”;不再执着于外界的承认,而是寻求内在的自我认同;既追求伟大和非凡的东西,也要体验此刻平凡生活的美好。
先生从个人研究到群体研究,发动武大,进而联络湖北学者,配合湖南学者,促进两湖乃至全国学者投入到船山学研究中来。先生呕心沥血,悉心培养、提携了两代学人,从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学长,到现在活跃在明清之际与王船山等学术领域中的吴根友、邓辉教授等。学术靠一代代学人传承。
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
随着简帛文献尤其是郭店楚简和上博竹书的问世而逐渐为学界所重视。一些儒学史著述,也开始改变过去的“孔-孟-荀”的先秦儒学三段论叙述,将子思纳入儒学史。为厘清有关问题,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述。
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儒学研究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中国哲学领域,不仅产生了大量新的思想主题,也使原来很多旧的思想主题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可以断言,立足儒学的义理,就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独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是今后中国社会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尊德义》是郭店楚简中的一篇政治专论,体现了早期儒家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史价值。这篇出土文献虽然在编联和释读上仍存在争议,但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大体可识。综合各种信息,我们推测这一篇文献可能是子思之儒所传述的孔子遗言,至少可以视作孔门政治思想的珍贵文献。
当哲学被规定为回家的冲动或思家之情时,这里的“家”其实是就第三个意义而言的。但它既然被称为“家”,那么这一事实就已暗示出它与前两个意义上的家有着隐秘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类的文明史或哲学史上,儒家正是以亲亲人伦之家为终极的意义源头;列维纳斯也以自我与他人之关系—其原初形态正是亲子关系—为人的最终归宿;而后期海德···
汉高祖为陈涉置守冢,自不待言,若没有陈涉起事,何谈秦汉之变?最难突破的革命第一枪由陈涉开出,项羽、刘邦前赴后继,也便理所应当。然而,公天下既已无路可返,对高祖和汉家政权而言,如何守住“正”与“当”,而不靠“便宜”和“诈忠”行事,便关系到这个新朝的成败
1陈来《儒学美德论》2吴震《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中国政教问题再思》3干春松《伦理与秩序:梁漱溟政治思想中的国家与社会》4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5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6唐文明《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7陈赟《周礼与“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论〉为中心》8任锋《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
在近代中西古今的双重纠葛之中,梁漱溟以自觉的儒学精神剖析中国文化,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认定中国的建国之路应该从乡村入手,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儒学现代治理模式的新尝试。其理论的基石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论;而其关键则在于建立“新乡约,新礼俗”。
宋元易代之时,“唐宋变革”开启的近代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逆转。套用“唐宋变革论”的说法,不妨称其为“宋元变局”。我们看中国近世史的演进,既要注意“唐宋变革”,也应当留意“宋元变局”。“宋元变局”对于中国历史走势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但塑造了元朝社会,而且限制了后世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走势。
由“仁者自爱”的仁的自觉而成己是仁的第一层内涵,从而确立人之道德自觉;仁的第二内涵是“仁者爱人”,其逻辑起点是建基于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深沉的情感的“孝”,即“立爱自亲始”,此即“亲亲而仁民”的“等差之爱”;仁的第三层面内涵则是而本乎“忠恕之道”生发出“一体之仁”,此则为仁学之宇宙精神。仁之“等差之爱”与“一体之仁”是不可分割的,忽···
南宋儒者将乡村成员分为三个阶层,作为乡村领导与精英的“官员——士绅”阶层,对基层社会起到严重破坏作用的“吏胥——豪民”阶层,需要予以保护和教养的“富民——平民”阶层。而后针对三者特点采取不同策略展开下行之乡治。
梁漱溟确立起一个以文化的演化为核心、以佛法的实现为归宿的世界历史的观念,而他之所以能够认同儒家,首先是因为儒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正在成为“合乎时宜”的,也就是说,人类精神有着客观的演化历程,而儒家文化意味着人类精神在其客观演化过程中所必然经由的一个阶段。
“执政党”概念在近年的普遍使用,鲜明体现出领导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自我意识的转变。这一点应当得到肯定。探求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来构建共同价值观、巩固国家的凝聚力,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大量、积极地运用中国文化的资源以重建和巩固政治合法性,已经成为21世纪初执政党的特色。放眼未来,这种顺应时代的发展只会增强,不会减弱。
牟宗三的“存在之理”一说虽然是因为分析朱子的格物所穷之理而得以表达,但其用心及其涵义却并不仅仅是针对朱子的,而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及其认知现象的一种深入反省,不过是以朱子的格物所穷之理作为其典型表现而已。
2019年3月16-17日,哈佛大学全球研究院(Harvard Global Institute)在上海主办了“比较历史学视野中的‘贤能政治’”研讨会,本文摘选了此次会议中关涉中国历史语境的讨论,分别是先秦时期韩非子对于儒家尚贤传统的批判、由汉到宋以来天理观的转变与政治理想的相应变化,以及革命年代里孙中山与毛泽东对于领导的不同构想,展现了从先秦到···
将国学纳入现代学科目录体系虽有方枘圆凿之感,但在现代学科体系主导我国高校教育科研的现实背景下要弘扬、发展国学,就必须为国学找到纳入现代学科目录体系的具体方式与路径。借鉴近代中国学人划分国学的思路尝试将国学划分为经学、国史学、诸子学、文章学、小学、国学理论与国学史六类,并将此六类列为国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因为社会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努力提升普通民众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培养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健康发展,促进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