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为了集中展示全球各地祭孔活动,儒家网特别编选年度图集,以飨读者。
蔚芝先生出于正人心、挽世风、固道德、匡社稷之至意,著成《论语大义定本》二十卷,绍继桐城古文余绪,发挥经义,再铸宏辞,与本注互相发明。二十世纪上半叶,蔚芝先生与马一浮先生所著两种《论语大义》,从不同的形式,对《论语》一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国荣教授的理论儒学以世界哲学作为背景与潜在的对话者,着意从观念层面去界定儒学的本质性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揭示儒学思想的理论蕴含、建构儒学思想的演变逻辑,强调儒学的精神性意义和规范性价值,主张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哲学应与西方哲学相互激荡,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必要的理论资源。
经筵讲义作为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经学体例与教学体例,是儒家士大夫诠释儒家经旨并对帝王进行教育的讲稿,是宋代经筵制度定型与学术转型的产物。学界虽然从文献整理、概念与特点界定、文本诠释等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整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对经筵讲义的通贯性的文献整理、对经筵讲义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
学者追溯经制事功学的兴起,多注目薛季宣及其弟子陈傅良。同时期的另一个浙东大儒吕祖谦,学术以博雅通达著称。实际上,讨论经制事功学与治体论的近世勃兴,吕东莱在其中扮演着薛季宣以外的另一个源起性角色,在作为立国思想家的浙东儒者群中无疑是一个影响更为重大的中心人物。
荀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荀学是综合学,它综合各家各派的学说。荀学也是实学。荀子博大精深,刺取诸说,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对世人的盲从迷信作揭露与批判,敢于离经叛道,不从俗说。荀子讲究事实,他认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从实际出发,此为历代思想家敬仰之所在。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荀子···
用建立在建制性基督宗教范式基础上的西方宗教观看待中国本土宗教,造成对宗教认识高度混乱,将本土宗教判定为建制性宗教、将我国绝大多数人判定为无宗教信仰者、片面注重对各宗教信徒人数的统计、宗教学研究以建制性单一宗教分科等一系列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负面影响我国的宗教、社会和宗教政策,造成多种危害。
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很重要,尤其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给学生以系统的、相对准确的教育。国学教育也是如此。
《大学章句》是书生之学,故而采取了传统章句体,通过章句训诂引导学者,进而阐发义理,思想简明扼要,语言典雅规范;《经筵讲义》是帝王之学,故而采用了新兴讲义体,虽然也讲训诂,但是特别重视义理阐发,以鲜明的观点、通达的语言感格君心。宋代帝王之学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经典诠释形态从章句之学向义理之学的学术转型,···
阳明学研究的政治维度,呈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王阳明之政治军事事功为中心的政治史考察;二是以阳明学所蕴含的理论品格、精神气质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三是以阳明学之核心概念、命题以及社会教化活动为中心的政治哲学考察。对阳明学上述三种形式的政治维度考察,特别是对阳明学政治哲学思考,可以拓展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领域。
本文用《尚书》与《四书》互解,以为《四书》凡曰“学而时习之”、“博学于文”、“博学之”等,皆专取“学于古训”之义;至于学与习之关系,比照教之与学、学之与思,可谓有“半事”、“全事”与“后事”形态之不同;惟孔颜而下,即在孔门,降而及于后学,学与习、博文与约礼均衡之格局,似有“习”字渐轻而约只在博中做之趋势。同时,以《说命下》与···
两层存有论结构模式可以转换成体用论结构模式,但是由“用”到“相”之间变成了“坎陷”,而不是“诈现”。虽然如此,这仍旧是在熊十力体用论探索路线上的建构,是“十力学派”体用论的第三条探索路线。在此基础上,牟宗三还把此模式延展至圆善、真善美合一等问题的解决之中。这一解决,是心学研究的最高峰,也是一条无法走出的绝路。
冬平此诗,掘发美感,自不待言;能否救赎飞花不幸之短命,收莎翁“斯文不磨,汝命不朽”之效,则问诸上天与来兹。至于区区,吟咏之间,惟觉纡䋡婆娑,回肠荡气,类乎屈子“曾歔欷余郁邑兮”之怀者爰得发抒,如我私心之所愿也已。
从德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西周文化将正德放在第一位,预示着以德治国理念的萌芽,周文之德这一基本治国的理念已经树立起来。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产生的文化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德行基础。
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自然倾向,乃是克服自我中的他者。这一主体的自我克服、自我超越是以“人心”为基础的。作为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观照的心理能力,“人心”意味着主体的自我对象化,能将自我前此的意识作为对象加以省察,从而为自我超越感性欲望提供基础,并由此而证成了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然而,···
这篇钱穆的毕业典礼致辞,《校刊》原题《本届毕业典礼演讲辞》,刊登在1946年5月30日出版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刊》复刊第三卷第八期《三十二级毕业纪念专号》上。联经版《钱宾四先生全集》、九州版《钱穆先生全集》均失收此文,近年对钱穆佚文的辑补研究亦未利用此篇。而刊登钱穆致辞的这一期校刊适为“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所缺,可能也···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是中国古代命运观的基调,而宿命论也不乏市场。《哪吒》的故事,脱胎自《封神演义》,不过《封神演义》更倾向于宿命论,与《哪吒》的旨趣并不相同。
经筵讲义作为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经学体例,是儒家士大夫诠释经旨义理并对帝王进行教育的经筵讲稿与帝学教材,为经筵制度定型与学术转型的产物,寄寓了士大夫以学术影响政治,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在帝王与士大夫的互动与交流中,经筵讲义逐渐兴起与发展,至南宋时蔚为大观,具有以义理解经,启沃君心,联系时政,语含劝诫,语言通俗,经···
释奠礼是体现尊师重教的中华传统礼仪。自2005年开始恢复举办的正定文庙释奠礼不知不觉中已然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从《壬午应诏封事》首次提出以《大学》为帝王之学,到《癸末垂拱奏劄》《庚子应诏封事》《辛丑延和奏劄》《戊申延和奏劄》《戊申封事》《乙酉拟上封事》,朱熹的帝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发展与定型的过程,其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通过讲明《大学》之道以正君心立纪纲,规范帝王的德性修养与政治治理,从而贯通学术与政治,成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