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依法特赦彰显政权自信

建国70年特赦是国家政权更加自信、包容和开放的体现,是基于依宪治国、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而作出的宽宥及接纳犯罪社会成员的政治司法决定。

【董成龙】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与欧洲文明的战后重建

雅斯贝尔斯1946年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的轴心”概念,后来在1949年发展为“轴心时代”的术语。学界关于“轴心时代”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史实对比或用以反对欧洲中心论;澄清“轴心时代”的历史命意,有助于准确定位该术语及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通过历史语境的文本考查,可以发现,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伴随的世界历史叙事,包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诊···

【邓秉元】当经学或诸子学重新成为理解问题的“视角”

能够真正接续孔子的两支是德行与文学科,前者传道,后者传经;前者学孔子之人,后者传孔子之教。但古代学术的传扬显然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各有其体用。德行科偏于乐教,文学科偏于史学,后者也就是“数度之学”。

【田飞龙】反修例运动因暴力而解体

此次事件刺激内地民意提出对香港特殊宪制地位的质疑,从中国宪法政治角度而言有其正当性。因为香港的“一国两制”绝非天赋,更不是英国人的遗赠,而是中国政府完成外交谈判解决回归问题后的自主性宪制决断及通过基本法的制度实现。

【佐藤将之】台湾学者对转换《荀子》思想研究的尝试——兼论以“综合”与“变化”为线索···

众所周知,《荀子》中的“性恶论”历来被视为荀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不但对于宋代理学家,而且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而言,“性恶论”仍居于《荀子》哲学之核心,而往往成为他们“探讨”《荀子》哲学特质之预设或出发点。相对的,其“天人之分”的主张,则是在东亚地区引进西方哲学方法论之后所开始引起学者关注之部分,迄今也与“性恶论”一同被视···

【干春松】我是怎么写起儒学史的

就近现代儒学而言,我个人十分关注康有为和章太炎在儒学面临数千年大变局之际的作用,而不同于传统将现代新儒家视为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回应的看法。这样,将现代儒学的核心关切做了重大的调整,也意味着对儒学发展的未来使命有一些新的设想。所以,我就决定出版一部简明的儒学史作品,一是满足读者了解儒学发展史的需要,二是阐明···

【安劭凡】霍氏家庙:明代礼仪革命与广东社会变迁

现今位于广东佛山一处不起眼的叫做石头村的地方,完整保留着一座大型的宗族祠堂建筑群落,它便是建于嘉靖四年(1525年)的霍氏宗祠,又称霍氏家庙。其建立之时,正是时任兵部职方主事的粤籍官员霍韬(1487-1540)在“大礼议”朝局斗争中获得胜利后不久。

【干春松】儒学的历史与现代转化

从秩序的建构的原理来讲,儒家必然要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进行社会治理,有统一的价值观是必要的,但在制度设计上,则要允许各地有多元化的探索。以前顾炎武等人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就是看到了广土众民的状况下摸索地方独特的秩序体系的可能性的问题。这是我比较认同的理念。

【衷鑫恣】“迂腐”与“虚伪”:被丑化的道学

讲道竟成了忌讳。不过这不奇怪,现代中国很多时候很多场合谈道德也是忌讳,要有勇气。

【庞忠海】“曾皙之志”的儒家生活美论建构

“曾皙之志”之所以得到孔子“吾与点也”的美誉,是因为曾皙从政治上构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同社会,更重要的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理想生活状态的表达,曾皙的理想和憧憬也是孔子生活美论的意义之所在,这种生活美论的核心是情、性和礼,亦可概括为一种实用理性。

【张容南】什么是好的关怀——儒家伦理对关怀伦理的启发

关怀伦理能否被看作与道义论、功利主义或美德伦理同样的整全性的道德理论,在西方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这些争议聚焦于“关怀(care)”能否成为为道德理论奠基的唯一基础。针对这些争论,女性主义的关怀理论家并未作出充分的回应,而儒家伦理作为一种带有关怀伦理特质的伦理学似乎可以为回应这些质疑提供一些思路。

【干春松】仁爱的多重性:血缘亲情和普遍之爱的张力

儒家伦理中对于血缘亲情的强调,会让人忽视其仁爱观的扩展性,最终发展到对于人类之爱的肯定。从孟子的“一本”论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阳明等人的“万物一体”论,都试图揭示出血缘亲情和普遍的爱之间既有分别,又相统一的复杂面向。

【潘溪 徐永伟】新乡贤:时代特征与法治价值

新乡贤与古代乡贤都是城市与乡村治理的结合点,新乡贤还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有更多城市管理经验,从而承担着新的治理职能。变革时代赋予新乡贤以新特质,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网络时代变革、乡村政策更新、法治国家与村民自治、熟人社会消解等,都对新乡贤的治理角色及其发挥有重要影响。

【白发红】以《说》证《图》:周子《太极图》试析

朱子的诠释要点有二:其一,认为《太极图》首圈为“无极而太极”,无极乃是对太极的形容,太极才是本体;其二,认为《太极图》是周子自身思想的表达,并以《太极图说》的思想规范《太极图》。朱子的诠释至今仍然是正确打开周子思想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

【衷鑫恣】何谓敌道学

敌道学,“敌”字取敌对、敌视义。所谓敌道学,简单说,恨道学、骂道学者也。千年来,社会上大有对道学存敌视之心、发仇恨之语、行敌对之事者,它们都是敌道学。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文人居中,莫不有之,以丑诋折损道学为能事。本书之目的,即在于证明敌道学自古人多势众。希望藉此告诉世人,在社会学意义上,一直被认为主导近古中国的···

【王健康 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

回望宗祠文化,实是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与展望。华夏共祖的文化认同,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渊源。个体文化认同是族群凝聚力的原始起点,族群凝聚力则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从一定程度上就来源于每个个体对祖宗的虔诚敬仰,对血缘亲情的久远眷念,对宗族群落的强烈依附。华夏民族血浓于水的血缘情···

【林桂榛】荀子与先儒之共识及其独特创见

对于生活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荀子与先儒或先贤在价值、礼俗、制度三个层面都有相当的共识,与很多先儒一样推崇仁义道德等人类普遍价值,重视礼俗或礼乐的涵养与规范功能,强调制度或法律的功用或效率。

【王兴国】追怀蔡仁厚先生:一个当代真儒的典范

蔡先生还提倡保留“天地圣亲师”三祭牌位的儒家生活礼俗,身体力行,却显现出一个生活实践中的超越取向,意味深长。

【田飞龙】一国两制的国家理性与未来发展

稳健的国家理性决定了中央不可能放弃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但“五十年不变”不是僵化不变,而是切合一国两制国家理性的动态变迁,是原则与方法不变,而绝非任何观念与制度细节都不变。香港因误解国家而疏离于国家,这是一国两制设计者最初未充分估计到的,但邓小平寄望的“后代人的智慧”应可最终从容解决这一难题。

【陈晓杰】对沟口雄三“两种阳明学”说的批判性考察——以王阳明思想中的“理”为例

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历来被归为“心学”,这当然是源于其主张“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散在于万物之中,而是源自人之本心(“良知”),人的本心就是“理”的最终根源。然而对于“理”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王阳明很少有正面的阐述,却总是以“A即天理”或者“A即天理之明觉”,这显然是以“理”释心,所以学界即···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