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民阅读指数公布 名家研讨国学传播向何处去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2-30 21:09:57
标签:

 

 

2016年网民阅读指数公布 名家研讨国学传播向何处去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初一日乙酉

           耶稣2016年12月29日


 

 

 

“2016国学传播与发展研讨会”现场

 

国学是不是真的很热?你心目中的“国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2016年网民最感兴趣的“国学”内容和人物有哪些?哪个地方的人订阅与国学有关的内容最多?12月27日下午,由凤凰网、一点资讯联合主办、凤凰网国学频道承办的“2016国学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一点资讯副总裁金治公布了基于该平台海量用户所作的调查报告“2016年度国学网民阅读指数”,首次聚焦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国学订阅人群,借助大数据定向分析国学阅读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兴趣偏好等。围绕“国学传播向何处去”的主题,刘梦溪、毛佩琦、王守常、彭林等知名学者和传媒精英、公益代表共20余位嘉宾,深入探讨了当前国学传播所面临的形式、问题以及重点方向、策略。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代表联合主办方致辞

 

邹明:国学传播的内容需慎思明辨

 

凤凰网副总裁、总编辑邹明代表联合主办方致辞,首先向广大学者专家和各界同道弘扬国学、支持凤凰国学表示感谢。他认为,无论什么时代,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特别是以六经为元典的国学,应抱持温情与敬意。而要弘扬、传播国学,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与过去大一样。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以快节奏、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从时间纵轴线看,几十年上百年来,中国的转型阵痛也让传统文化所根植的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传播者究竟该从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中提取什么精华,传播什么内容,怎么实现有效而持久的传播?这些都需要借助专家学者、各界精英的智慧做细化分析,慎思之,明辨之,然后才能笃行之。

 

 

 

一点资讯副总裁金治介绍最新发布的“2016国学网民阅读指数”

 

金治:国学关注度男性远超女性古城远超上海

 

一点资讯副总裁金治介绍了最新发布的“2016国学网民阅读指数”,这是首次以“国学”为主题,对该平台上4800万日活用户所作的大数据分析报告。

 

 

 

“2016国学网民阅读指数”(来源:一点资讯)

 

 

 

2016“泛国学”热度词汇(来源:一点资讯)

 

从“泛国学”的热度词汇看,关注书法、诗词、佛学、中医的用户量非常大,其中订阅“中医”的用户超过1054万人;5月份以来订阅“凤凰国学”应用号的用户超过155万人。

 

从订阅“国学”的用户看,41%为30到40岁之间,男性占比83%,女性占比17%。

 

 

 

订阅“国学”的地域分布(来源:一点资讯)

 

从订阅“国学”的地域分布看,排在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陕西、山东、山西;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孔孟之乡山东的济宁与济南最高,西安、洛阳、邯郸、南京、北京等古都或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学传播上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上海网友对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订阅量和关注度低于平均水平。

 

 

 

关注国学的用户画像(来源:一点资讯)

 

 

 

“国学”并不像热点时事或浅层娱乐事件那样大起大落(来源:一点资讯)

 

从阅读行为看,网友最爱读的经典著作,依然是四大名著;最关注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书法、国画和围棋。纵观全年阅读曲线,“国学”并不像热点时事或浅层娱乐事件那样大起大落,网友对有品、有深度的国学内容的关注热度与阅读兴趣持续而稳定。

 

国学传播向何处去:回归本义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发言

 

围绕国学传播的重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学传播向何处去”的中心议题,20余位与会嘉宾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在谈到今天大众所理解的“国学”能不能等同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认为,国学与泛泛而言的传统文化并非一回事,因此国学的概念不应该泛化。作为学问系统的“国学”不宜太热;而作为价值系统的“国学”,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伦理体系,是每个中国人做人的基本的精神依据,需要通过施教来惠泽大众。

 

 

 

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发言

 

如何让国学从故纸堆走出来,惠及今天的大众?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认为首先要培植国学重新生长的土壤。国学是一个综合工程,不仅仅包括古代经典,它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细胞当中。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割裂了,国学不可能单独生长,即使生长也是畸形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培植国学发生的土壤,让土壤再次丰富、有营养。现在有很多机构、包括网站都在做国学传播的工作,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让国学成为大众的需要,让生活成为国学文化产生的土壤,培植文化氛围,让国学有生长的空间和后劲。

 

 

 

清华大学礼学专家彭林教授发言

 

那么国学是不是真的很热呢?清华大学礼学专家彭林教授认为还没有真正热起来,所谓“国学热”还存在不得要领、迁就大众等问题。国学的传播,无论是治平之学,还是修身之道,都需要有格局。文化必须是鲜活的,今天我们从上到下,包括媒体、学者,都应该首先思考今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国学究竟该传播什么。他还联系自己多年研究的中国传统礼仪,建议媒体平台每天介绍一点日常礼仪,提高大众的文明素质。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守常教授发言

 

针对当下国学概念过于宽泛、很多人不了解却大谈国学甚至贬斥国学的现状,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守常教授坦言自己“不愿意拿着话筒对一些对国学没有敬意的人去讨论问题”。他指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除了同情、敬意、温情、守护,还应该加上宽容。今天不同的声音都可以通过媒体发表出来,调侃、谩骂、攻击频频见于公共舆论平台,因此人们在遵守言论自由的同时还需要自我约束,特别是讨论国学问题时,要拒绝非理性的表达。联系到自己正在写孔子与马克思的有关论文,他认为,当前在中国做国学传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作为学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希望媒体和关心国学的人多关注这个问题。

 

 

 

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发言

 

有着1040年办学历史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最近30年从恢复书院传统、系统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在进行面向大众的国学传播。谈到国学传播的实践体会时,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表示,一方面在推动国学大众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与凤凰网合作两届国学大典、共建国学频道以来,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很强烈。另一方面,国学传播要想真正贴近大众,需要研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面互动关系。宋代书院兴起与印刷术的发展有关,所以书院山长请皇帝赐书,在当时就是非常有效的传播。而今天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国学研究者应该适应新的传播载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利用好现代传媒的优越条件来传播知识与价值。

 

 

 

台湾知名学者林安梧教授发言

 

“国学在中国大陆现在强调方兴未艾,当然也有各种状况,我个人还是比较从积极正面的方向看。”正在山东大学访学的台湾知名学者林安梧教授认为,大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曾经受过毁损,现在重新再提国学很有必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反思国学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真正让它活过来,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从存在的觉知里有所讲,在理论的建构里有所建,真正回到经典,释放其应有之义。儒家谈天地人“三才”、谈五伦,涉及的面很广,都可以在生活里体会。比如人伦的重建,他就多次呼吁政府出台一个政策,如果祖辈、父辈、儿孙辈在同一个社区买房,应该给予无息贷款。国学的土壤真正要有生养能力,就必须连接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21世纪中国文明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如何让我们自己的国学生根发展,讨论这个问题非常必要。

 

 

 

与会嘉宾

 

 

 

与会嘉宾

 

国学传播如何体现真实性、准确性、纯粹性?如何借助媒体平台激活大众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大众热情度提升后,如何回到国学本身来传播知识、义理和价值?如何通过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群体推动国学传播?针对民间传播国学所存在的良莠不分、媚俗迷信、价值混乱等现象,学者与媒体如何积极作为?国学教育如何与中国现行教育体系对接、走进中小学校园并影响青少年及其家长?自媒体、公益组织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学传播提供试验性、建设性的支持?联系这些具体问题,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白云涛、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力推“领导干部学国学”的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法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非常教师网主编黄耀红、上海儒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耐儒、文史作家十年砍柴、资深媒体人罗昌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办公室主任于红、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李博艺等也从各自角度分享了他们对国学传播的思考。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