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祭祖问题答《新京报》(陈明)

栏目:礼仪祀典
发布时间:2010-04-05 08:00:00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问:最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大规模祭祀活动,大多是祭伏羲、大禹、黄帝等等神仙或者传说人物,有人认为因为这些人物是否存在都难以从学术上证明,所以这些祭祀活动实际上是“祭神”,但也有人认为祭祀所代表的祖先崇拜不能与神崇拜划等号,是古代为了团结部落的形式之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学术上能不能得到证明不是可不可以祭的理由。上帝、佛祖也不是学术可以证明的,不照样虔诚信仰行礼如仪?祖先与神灵,分属不同的祭祀系统。当今祭祀的主要应该是祖先意义上的吧?古代的部落、族群需要凝聚力,今天的社会也需要凝聚力。涂尔干认为所有形式的宗教都是出于这样一个社会目的,至少在发生学意义上;我比较赞成。文化认同、社会乃至世界整合是重要的政治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此有关。当然,它与意识形态、与其他宗教或类似活动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还需要观察探讨。

问:如果承认公祭是祭祖,那么从历史研究考证的角度看,把炎帝和黄帝确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宗是否站得住脚?如果站不住,这种说法存在哪些漏洞?

答:站不站得住脚,没有绝对的。谁也没见过自己的远祖,但谁也不会怀疑他曾经存在。传说人物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说明他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符合某种价值理想。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祖或神,无所谓漏洞的。

那些找漏洞的人,或者是书呆子,或者是对这样的文化符号怀有厌憎心理,我不能理解。

问:司马迁在《史记》里,并没有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宗,儒道两家都没有把黄帝炎帝当作始祖看待,现在怎么普遍地把炎黄视作祖宗?

答:《史记》虽没明确这样说,但炎帝、黄帝他们作为两个主要部族首领的地位及其关系还是说得很明确的。说他们是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族的血缘祖先基本是可以成立的。它的流行是比较晚近的事,可能与汉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有关。现在中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尽相同的,处理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问: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确切的地点也不可考,所以造成几个地方争抢公祭祖宗或者名人,有观点认为地方为了争夺名人,而大搞研讨会来论证名人与本地的关系,好像变成了谁搞的研讨会级别高,专家多———特别是外国专家多,就听谁的。这样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答:这是没办法的事。

问:现在不少大规模公祭活动都有地方政府的主导,甚至时不时冒出国祭、国家级这种说法,地方政府组织操办是否妥当?政府对这种公祭活动介入的限度在哪里?

答:政府有关部门出面是正常的,因为社会不可能举办这样的活动。当然,以行政等级规定表述这类活动则有些荒唐。政府介入的限度?不如改为政府介入的方式吧!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法律,开放祠堂、孔庙及其类似机构的社团法人注册,自由活动,规范管理。改革的方向据说是“小政府,大社会”,这就是一个切入点。

问:一些特大型公祭活动都有央视参与举办、传播,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它这种参与是否不妥?

答:只要是观众想知道的,媒体就应该传播。央视参与,没什么不妥。至于国家电视台什么的,是另一回事。

问:它参与的限度又在哪里?

答:我没看转播,不知道你们认为的限度在哪里?它是否超越了?当然,央视的特殊性可能会使转播本身具有某种暗示作用。个人觉得这种暗示比许多它曾经做过的暗示要好很多。

问:公祭活动是不是应该严格控制在民间自发行为、民俗的范畴内?

答:是的,但前提是民间具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能力。在民间社会成熟以前,政府的参与应该肯定。

问:公祭有不少场面搞得很大,很热闹,甚至邀请娱乐明星,你觉得那种大规模公祭是不是娱乐和作秀成分比较多?

答:这是技术问题,不难解决。祭祀应该严肃,但娱乐化是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全世界都一样。

问:有人认为大规模公祭就是面子工程,你是否赞同?

答:我不了解具体情况,应该不能一概而论吧。

问:有人认为公祭活动应该着汉服,或者呈现一些古代祭祀礼仪等等,是否有必要?

答:还是技术问题。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问:你理想中的公祭活动形式应该什么样?

问:有人认为这种公祭毕竟还是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传播了传统文化,也有人认为这是对文化更严重的破坏和糟蹋,你怎么看?

答:应该还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吧?

问:推崇公祭者的一个观点是大型祭祖可以增强凝聚力,你觉得公祭这种形式对于加强认同有多大作用?

答:因人而异吧――“百姓以为神,君子以为文。”

问:现在看来,公祭实际上的最大作用还是给经济搭台,帮助地方发展旅游产业和经济。从文化策划的角度来考虑,多个地方都宣称本地是和黄帝炎帝有关的祭祀文化地,是否并不利于明确清晰的定位?现在甚至出现了类似各种五花八门纪念古代名人的大型活动,比如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武则天入葬等等,这些活动对地方经济发展能起到多大推动作用?

答:我不知道。

问:公祭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强化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意识。意识形态话语转型的力度也在加大――在向现代靠拢的同时,向传统回归。

问:有人认为,从性价比来衡量,公祭活动规模越搞越大,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加上各地公祭活动太多,相对分散了关注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值得怀疑,搞大规模公祭其实是一种并不合理的模式,你怎么看?

答:需要具体分析,但我不懂。节约和反腐,什么时候都要注意。

问:你觉得像河南,陕西这些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区,应该怎样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自身进行定位,而不是一窝蜂地陷入争抢古人和公祭热中?

答:一窝蜂地陷入争抢古人和公祭热?提问好像包含了对这一切的否定性回答。能告诉我你的答案么?

作者授权儒家中国网站(www.rujiazg.com)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