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构建现代新实学 创新经世儒学观——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教授王杰
作者:王小宁
来源:人民政协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廿八日壬午
耶稣2016年12月26日
日前,中国实学研究会换届,著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王杰成为新一届会长。实学,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门偏僻的学科,尚未被广泛认知。什么是实学,实学的渊源在哪里?实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学术周刊》记者日前就此问题专访王杰教授。
实体达用之学
《学术周刊》:王教授,您好。说到“实学”,现在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实学”吗?
王杰:好的。实学就像儒学、心学、理学、考据学一样,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有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实学一词最早是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开始使用的,原文是“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批判战国时期一些庸俗知识分子沽名钓誉、追求名利的现象。到了宋朝,又赋予实学“实体达用”的含义。宋代儒生提倡实学,是在佛家、道家学说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道家“以无为宗”,佛家“以空为宗”,宋儒强调世界的真实,有实实在在的元气(张载),有实实在在的实理(程颐)。这一时期的实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佛、道的“空”、“虚”,重视社会生活的意义,以纠正主流精英喜好佛、道而导致的消极、厌世,从而将知识分子的精力集中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上来。宋儒讲的实学,主要是指以天道性命、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学说。
清朝初期的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深入反思了明朝灭亡的教训,发现理学、心学固然在对抗佛、道方面有长处,但存在囿于道德、流于空谈的弊病,导致知识分子“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因而,清代学风开始转向,众多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整理、反思中国传统学术,倡导传统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不仅成就了乾嘉考据学派的高峰,有些学者用“实学”指称考据功夫扎实、有经典渊源的学问。随着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至晚清时期经世实学蔚然成风,天文、地理、水利、漕运、钱粮、军事、科举、刑狱、荒政、盐铁等方面都纳入到了实学的范畴,更突出了治国理政的功能。而且在更广阔的政事、钱粮、财赋、兵制、水利、漕运、刑狱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晚清经世实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朝的实学,中前期主要在于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功夫研究经典原意的考据实学,后期主要包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系统研究的经世实学。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读一读《清代社会与实学》、《晚清经世实学》等书籍。
晚清时期,西学开始进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有识之士逐渐走出自大,开始研究西学,很多学者将西方新学也纳入到实学范畴加以研究、提倡。因而,西学也是晚清经世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实学发展的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看,实学的涵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实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崇实黜虚、经世致用,主张合理利用各种学术,关切各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回答时代面临的不同问题,主张学术要对治国理政有益,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实学研究的“继往开来”
《学术周刊》: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内的实学研究现状。
王杰:国内学术界开始研究实学,主要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早期的研究学者主要有:葛荣晋、陈鼓应、辛冠洁、张显清等先生。1987年,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先生主编的、30多位学者参与编写的《明清实学思潮史》(三卷)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实学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共同关注。随后,实学研究蔚然成风,张岂之先生的《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葛荣晋先生主编的《中日实学史研究》和《中国实学思想史》、冯天瑜、黄长义先生合著的《晚清经世实学》等著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实学研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160万字的《中国实学思想史》,还荣获第九届中国国家图书奖。1992年,中国实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是由民政部注册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团体,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先生担任会长。在中国实学研究会的组织、推动下,至今共出版著作20余部、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0余次,极大推动了中国实学研究的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实学研究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构建了框架,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
《学术周刊》:中国实学研究会出版了这么多学术著作,请您谈谈中国实学研究会召开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
王杰:中、日、韩三国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实学研究,日本、韩国的实学研究,比中国要早将近半个世纪。1990年,中、日、韩三国在汉城召开了第一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1992年,在中国山东举办了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会议。随后,三国实学研究机构形成双年会议的固定机制,各国轮流举办。2015年年底,在韩国中央研究院举办了第十三届东亚实学会国际会议,时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张践带队,朱汉民、单纯等学者出席会议,就实学的批判属性和新实学建构等问题与日、韩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三国之中,中国目前的实学研究队伍学者数量最多、范围最广、成果也最突出,这和中国目前整体学术发展水平是一致的。日本主要是从本国儒学传播史的角度研究实学,部分学者对日本近代以来走向法西斯道路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韩国,朝鲜李朝时期的丁若镛作为实学家,对朝鲜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韩国实学界仍然将丁若镛作为研究重点。同时对李退溪、柳成龙、李珥等实学家也保持了较大的研究热情。整体来说,虽然日本、韩国的实学研究起步早,但经过中国实学研究者30余年来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弥补了不足,并确立了自身的特点。
《学术周刊》:您对实学的未来研究,有什么期待?
王杰:顺应国学热的大环境,今后实学的发展,我认为应坚持“继往开来”的原则。“继往”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修正、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巩固理论基础。如关于实学的内涵,上个世纪末曾经开展过大讨论,诸多知名学者之间有过非常激烈的争论,有北宋以来的“实体达用之学”(葛荣晋)、受西方科技知识冲击而产生的“实用实测之学”(杜维明)、“切实有用的学问”(罗炽)、“经世致用之学”(张显清)、“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哲学思潮”(成复旺)等。不仅仅是实学的内涵,还有实学与儒学、实学与理学、实学与心学、实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关系等,都引发过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引发了学界对实学研究的热情,在争论中提高了实学研究的水平。今后的实学研究,仍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实学研究形成更加具有系统性的基础理论体系。
“开来”就是在“继往”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面向当前时代的新实学,强化实学的经世致用特征。我们知道,经世致用是实学的鲜明特征,古人正是为了防止学术脱离社会实际,才格外强调要讲“经世致用之学”,甚至以“实学”标榜自身学问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用性。“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实学史的研究、梳理当然不可少,树立现实视角、关注现实问题同样是实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不能致力于现实问题,就无法证明实学对今天社会是“现实有用”的学问。相对于“继往”,“开来”的难度更大,我的设想,在若干年时间里,团结国内有志于从事实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在构建现代新实学的同时,形成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和特点的现代新实学流派,这可谓任重而道远。
实学与实事求是
《学术周刊》:实学和我们共产党人坚持的“实事求是”之间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呢?
王杰:是的。可以说,实学思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历史渊源。实事求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研究的重要方法,比如乾嘉学派就非常重视“实事求是”。晚清时期,湖湘学派格外重视经世实学,岳麓书院大庭门梁上就书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湖湘学派的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作品《体育之研究》中对清初提倡实学的顾炎武、颜元、李塨等人作出高度评价,认为三人“皆可师也”。这种学术上的传承,应该说是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渊源和基础。只有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困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中国革命的规律,实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当前我们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不能离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同样要高度重视在各项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真正探索出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学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葛荣晋先生研究实学几十年,他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实学之间的关系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虽然吸纳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切合理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接点,主要的应是中国古代实学,特别是明清实学”;二是“中国古代实学的现代化,即由‘旧实学’转变为‘新实学’,虽然应容纳古今中外哲学的一切积极思维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是最为重要的”;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古代实学基本上同属于‘外王之学’,在唯实性和实践性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葛荣晋先生的论断非常精辟,也抓住了中国传统实学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共通之处。我们可以从二者发展历程来思考,中国传统实学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经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二者之间都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共通性。我们不能人为主观臆断地将二者分裂开来,认为二者互不兼容,而应当从二者的共通性中寻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根本原因。
《学术周刊》: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当前实学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什么?
王杰:近几十年中国实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固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容回避。比如实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争论,如实学的涵义是什么、研究范围是什么、实学和儒学、理学的关系是什么等等。实学研究会每次召开学术研讨会,都会围绕这些问题产生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有助于提高学术共识,但拘泥于各种争论,导致实学研究存在简单重复、无法提高和创新的状况。当前,实学界老一辈的学者年事已高,研究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以实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者越来越少也是一个问题。实学因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在目前学科体系中具有哲学、历史、法学等更多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我想,这次中国实学研究会换届,充实了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为未来中国实学的研究储备更多的学术人才。要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付出更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河北举行首届少儿儒家经典咏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