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农民,想做新乡贤,但我不是胡汉三
作者:陈国强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
时间:西历2017年1月5日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建构新时代乡贤文化》一文,没想到引发争议,有些人过度解读上纲上线,仍然是阶级斗争思维,竟然说什么“胡汉三又回来了”。这样说,不但认识错误,而且不负责任。
我是个农民,在村里担任过十几年的村民代表和小组长,我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可以说明:构建乡贤文化是乡村治理的关键。
以前,常常听村里的老一辈人说起在所谓的“旧社会”里,村中的富人经常会为村里修桥铺路,给穷人施舍粮米,赞助教育、演戏等公益事业,这些富人就是所谓的乡贤,后来这些人则被当做“土豪劣绅”,杀的杀,打倒的打倒。于是,村里的公共事务都由生产队、大队、村委会、政府大包大揽,用不着个人去做什么公益。
其实,当年这些做公益善事的乡贤,人虽然都被打倒了,但他们的善行和人品,人们可都是看在眼里的,心里自有分寸。可惜的是,这几十年的反传统教育,使得人们固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信仰荡然无存。百余年来对儒家文化的猛烈批判,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早已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取而代之,乡贤文化早已消失殆尽。
我是一个儒学爱好者,曾经信耶稣二十多年,近年才发现中国文化的宝贵伟大,开始信孔子。2009年开始就参加了公益慈善组织,经常参与敬老、助残、环保等公益活动。
去年12月,我给村民小组中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每户送了一箱苹果,没想到送完苹果的第二天,我母亲非常生气,她跟我说:“你干嘛要去送苹果给这些人呢?这种事情是做不得的!如果你提前和我商量,我是不会同意的,你知道人家是怎么说你的吗?有人说你是想当干部;还有人说:‘一户人家两个六十以上的老人送一箱,一个老人的也是一箱,这合理吗?’”
听罢此言,我心里自然有点难过,但想想也就释然了。因为,没有了乡贤的乡村,公益和慈善在今天的农村绝对是稀罕事,是大多数人都想不通的!
昨天下午,我又到一家民办幼儿园义务教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开门的保安一脸疑惑的问:“你这样来教孩子,据说是免费的,那你吃什么呀?”我说:“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公益活动,再说我有地方挣钱啊!”而他那脸上依然是一脸的茫然,根本就不懂我图的是什么。
当年有位文人曾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一个知名文人都如此揣测自己的同胞,也难怪普通的村民在这么多年的“斗争哲学”熏陶下,“以恶意揣测别人”就成了家常便饭。
因此,乡村里要移风易俗、秩序重建、治理良好,重新构建乡贤文化是关键。如果我们深刻把握“创新乡贤文化”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还被写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深意,就不能不明白,释放新乡贤文化的正能量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强,男,1965年生,民间儒教徒,现居浙江,桐庐环保志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被评为“微美桐庐人物”,“桐庐县同心实践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