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杨泽波著《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 出版暨简介、目录及再修订序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1-12 15:34:14
标签:
杨泽波

作者简介:杨泽波,男,西元一九五三年生,河北石家庄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有《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牟宗三三系论论衡》《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焦点的澄明——牟宗三儒学思想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走下神坛的牟宗三》《儒家生生伦理学引论》等。

 

 

杨泽波著《孟子性善论研究》(再修订版) 出版暨简介、目录及再修订序

 

 

 

书名:孟子性善论研究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泽波

出版时间:2016-12

 

【作者简介】

 

 

 

杨泽波教授

 

杨泽波,1953年生,河北石家庄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主要是孟子)与现代新儒家(主要是牟宗三)的研究。著有《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牟宗三三系论论衡》,《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五卷本)等。

 

书稿通过对孔子心性之学的详细研究,阐述了孟子性善论的特点,及其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善论对后学的影响,进而完成了杨教授“伦理心境”理论的建立,证明孔孟心性之学之间存在重大分歧,重新探讨孟子的义利思想等三项工作。

 

【目录】

 

再修订序

 

第一版 前言

 

韩文版序

 

修订版序

 

导论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及其意义

 

一、孔子心性之学的结构

 

二、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意义

 

第一部分性善论的涵义

 

第一章 性善论的基本进路

 

一、心、性、情、才释义

 

二、孟子论性善的基本进路

 

第二章 性善论的基本原则

 

一、存心养性

 

二、先立其大

 

三、无愧于心

 

四、知之必行

 

第三章 良心本心与伦理心境

 

一、良心本心的特点

 

二、伦理心境的涵义

 

三、良心本心是一种伦理心境

 

第四章 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

 

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二、关于人性中自然生长倾向的哲学证明

 

三、对人性中的两个不同部分必须严加分辨

 

第五章 仁性伦理之发现

 

一、仁性伦理与理性伦理的分野

 

二、仁性伦理与情感伦理的分野

 

小结:关于“唯心的”

 

第二部分 性善论的方法

 

第一章 性善论的发明

 

一、思、反、诚、约释义

 

二、关于性善论发明的一种推测

 

第二章 性善论的立论

 

一、驳倒论敌:性善论立论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生命体验:性善论立论的命脉

 

三、形上之天:性善论立论的终极根据

 

第三章 性善论的践履

 

一、始于思

 

二、达于诚

 

第四章 性善论自反方法之短长

 

一、自反:性善论的基本方法

 

二、自反方法的优点

 

三、自反方法的缺点

 

小结:关于“先天的”

 

第三部分 性善论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第一章 孔子不曾自觉建构道德形上学

 

一、西方传统的形上学与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二、孔子不曾自觉建构道德形上学的证明

 

第二章 性善论关于道德形上学的初建

 

一、建立道德的本体论

 

二、寻找道德的终极根源

 

小结:关于“形上学”

 

第四部分 性善论的影响

 

第一章 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及孟荀朱王之争

 

一、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二、荀子对智性的弘扬

 

三、朱子的兼糅并蓄与暗中偏斜

 

四、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

 

第二章 孟子幸福观与后世去欲主义的产生

 

一、利欲幸福

 

二、道德幸福

 

三、利欲幸福和道德幸福的关系

 

四、后世去欲主义的产生

 

第三章 性善论的正面意义与负面意义

 

一、性善论的正面意义

 

二、性善论的负面意义

 

第四章 牟宗三性善论研究的贡献与缺失

 

一、以道德自律点化性善论

 

二、以性善论建构道德形上学

 

三、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

 

四、由性善论进至圆善论

 

五、一个方法的思考

 

小结:性善论展望

 

附录一:性的困惑——以西方哲学研究儒学所遇困难的一个例证

 

附录二: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

 

参考书目

 

序言

 

【再修订序】

 

《孟子性善论研究》是我的处女作,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与我的另两个孟子研究成果(《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相比,我更看重本书。因为本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看法,解決了孟子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比如,我将孟子的良心作了自己的理论诠释,提出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良心,都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又如,我发现了孔子和孟子心性之学事实上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打破了孟子是孔门嫡传,孔孟一体,不加分别的传统观念。另外,我还考察了孟子义利观与宋明儒学理欲之争的不同,找到了后来儒学陷入去欲主义泥潭的原因。我一再說,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然而,我最引以为荣的尚不在此,而是发现了一种儒学研究的新方法,这就是三分法。所谓三分法就是将人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的方法。因为创新性较強,本书在学界特别是孟子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后来又出了修订版,有了韩文译本,还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计划。不过,它也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如何处理三分法内部不同要素相互关系的问题,一直摇摆不定,伤透了脑筋。一开始是欲性、仁性、智性。后来感觉不妥,经过十多年的痛苦挣扎,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修订本时,改为欲性、智性、仁性(参见修订版序)。不久又推翻了先前的看法,后悔做出这种修改,认为这种改动并不可取,甚至不如第一版准确。

 

其所以对修订版产生不满,与我从事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有直接关系。在孟子研究完成之后,我將精力全部投入到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中去,从三系论开始,然后是存有论、圆善论、合一论,最后是坎陷论。在研究坎陷论过程中,为了用自己的三分法对坎陷概念加以说明,我不得不将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审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看透,道德内部的三分情況(我将其称为“道德结构”),同样适用于认知结构和审美结构。而审美结构、认知结构、道德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组成“生命层级构成”。扩大眼光,社会的內在结构亦然,可以称之为“社会层级构成”。无论是生命层级构成,还是社会层级构成,纵向都包括体欲、认知、道德三个层面,而其中的每一个层面,横向都由三个部分组成,比如道德结构中的欲性、仁性、智性。之前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改来改去,主要是缺少这种全局性的把握,没有分清道德结构与生命层级构成、社会层级构成的不同性质,将道德结构內部的三个部分理解为纵向关系了。既然如此,自然要为孰上孰下烦心,而无论怎样安排都有缺陷,都不得圆满(参见《贡献与终结——牟宗三儒学思想研究》第一卷总序第四节“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终结”)。

 

基于这种新的理解,我对本书三分法的具体表述做了修改,将道德结构内部的三个不同部分处理为一种横向关系,而不再是一种纵向关系。在这种横向关系中,欲性、智性分别在两头,仁性在中间,作为二者的中介。这是再修订版最重要的变化,也是之所以出这一版最重要的理由。从现象上看,这个提法又回到了第一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复,真真切切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此我常抱有一种矛盾的心情。一会儿怀疑是不是自己太笨了,脑子不够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然苦思苦想了二十多年,朝令夕改,颠三倒四。一会儿又相信这可能恰恰是哲学思考魅力之所在,这种变化具有整体价值,十分必要,其意义恐怕要过很久才能真正看出来,为学界理解和接受。但不管如何,还是真心希望这次是真的想清楚了,不要再变了。

 

杨泽波

 

2016年4月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