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思想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作者: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黄召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廿二日丙午
耶稣2017年1月1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多维度、系统化地阐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思想观点,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以及建设文化软实力强国的目标中都大量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仔细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不难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较具代表性的王夫之的思想极为推崇。
(一)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因晚年隐居于衡阳县金兰乡的石船山,学者称为船山先生,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的学问博大精深,广泛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政治、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伏栖林泉”、潜心著述达400余卷、800余万字,堪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媲美,亦可同费尔巴哈“并辉千秋”。船山身处明末清初这一中国“天崩地解”的时代,故对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思想有着深刻的感受,其思想甚为后人重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思想理论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明末清初之风气,主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概而言之,就是强调积极的面世态度,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学风在宋代的湖湘学派起开始提倡,例如胡宏在《知言》中曾言:“务圣人之道者,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之。”自此起,经世致用之风虽有提倡,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没有躬行实践的例证,自宋至明末一度出现断层。直到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出现,将经世致用之学推向极致。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包含: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议政;经济上主张改革田制,限制土地兼并,提倡工商业;学术上倡导征实之学,形成一种求实、务实的学风。
二是建立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哲学思想体系。王夫之的思想理论的核心仍是理学家的性理哲学,自称是继张载之绝学,对程、朱等人之说有批评,亦多所继承;对陆、王之学批判极严然亦有吸取。故王夫之可谓是对全部理学遗产都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和继承,并在许多方面都作了重要发展的一人。如在人性论方面他提出并论证了“理寓于欲中”、“理欲皆自然”的命题得出了“性者生理也”的结论;在知行观上,认为二者“相资互用”,不可分离,尤其突出了“行”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摒弃批判了程、朱“知先行后”与陆、王“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治学思想上,把性理哲学的探讨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将理学的基本范畴加以新的阐发,使之适应并推动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发展,为经世致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明清之际的实学家们大多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改朝换代。在换代之际,他们都满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激情,表现出与民族、国家共命运的坚定决心。王夫之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提出“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的命题,把那些祸国殃民之辈斥之为罪人。他早年自主举兵抗清,兵败返乡,遁迹乡里,陋居山洞,誓不降清,著书立说,试图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经验。特别以屈原自况,用“蔽屈子以一言曰‘忠’”的思想境界,写作了《楚辞通释》。并仿屈赋体作《九昭》:“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聊为《九昭》,以旌三闾之志。”钱基博赞云:“夫之茹苦含辛,守己以贞,历劫勿渝,厉世磨钝之节坚,”对他的爱国思想给予高度评价。
四是继承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陈独秀对于王夫之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了中肯的评价,认为湖南人具有“坚忍不拔”,“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确实是可以拿历史来证明的,最好的例证便是衡阳人王船山。谓“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他“避居山野,甘于清贫,在无与伦比的艰苦条件下,深究儒学的治学与做人之道,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居然写出了八百余万字的激人奋发、教人进取的鸿篇巨制,实属表现了湖南人注重实干、自强不息、勤勉朴实的奋斗精神”。
五是具有“独立特别之根性”的创新精神。最早自觉地总结出湖南人具有创新精神者当推杨毓麟,他在《新湖南》中将这种精神称为湖南人“独立特别之根性”。而将这一精神更好的体现出来并发扬光大者首推王船山:“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这种创新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近代时期,“至于直接船山之精神者,尤莫如谭嗣同,无所依傍,浩然独往,不知宇宙之圻埒,何论世法,其爱同胞而惎仇虐,时时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是何也?曰独立之根性使然也”。
六是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思想。王夫之不拘泥于任何门户之见,例如在哲学上是以批判陆王心学和佛老著称的,但他又善于“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曾将老子哲学中“极则反”的循环论改造成“天地之化日新”的发展观;将佛教的“能”、“所”范畴改造成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又如在政治上,他既反对法家的严刑苛法,又看到儒家单纯强调人治和德治的弊端,因而提出“任人”与“任法”二者不可偏废的观点。正是由于王夫之能“坐集千古之智”,所以才能在治学上开出“六经”新“生面”。除此之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王夫之也表现出极为开放的态度:“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本固邦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宄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泽术之智,仁亦存焉。善谋国者,何惮而不为也。”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阐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思想精神与现代价值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等问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的传统文化观。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难发现,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个方面都援引了王夫之的名言警句,体现了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历数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一大批思想大家时,他就点到了王夫之。在此前后,他的引用也很多:
1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并引用了王夫之的名言“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其大意是: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事实,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名言,一方面是阐明了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发挥协商民主,必须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在参与实践上,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体现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巧妙引用王夫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的经典文句,无疑不仅为人民政协切实发挥好协商民主作用,并将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在参与实践上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中国人民政协今后的工作走向指明了路径。
2 “盖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创作出“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文质兼美”,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命题。王夫之曾有言:“盖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这里是说美必然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然就我国当前创作实际情形来看,“文胜于质”或“质胜于文”的情形均大量存在,例如有些作品玩弄技巧,搞悬疑惊悚,内容却苍白空洞,讲不好中国故事,塑造不好人物形象,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毋庸讳言,也有的作品搞变相的“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书写重大题材,表现英模人物,但“质木无文”,“文章殆同书抄”,“平典似道德论”。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借用王夫之所言“盖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用以对照我国文艺工作的现状,指出文艺创作努力的方向。
3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出自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王夫之将理与所以然相连,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之间背后的某种必然联系,使其知所先后、见果知因。“事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名上理会”是只认识表面,而知其所以然则是了解事物的内因,如此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把“理”视为事物的固然、所以然的新意在于,揭示理作为本然、规律、原因的特征,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思想内涵或哲学意义的范畴,这反映了王夫之在思维与认知领域方面的极大进步。与此同时,王夫之还批评“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的空疏学风,强调理不离气,气亦不离理,理与气互不相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也说明了理并非游离于事物之外,而是孕育其中。
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王夫之的“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用以说明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理念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灵活地运用这句古语,结合时代发展赋予“理”以新的思想内涵。他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4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太甲》中指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其大意是:新旧事物交替变更,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停滞不前,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事物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在2016年12月31日发表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王夫之的这句话语,表达出在新年到来之际,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永不自满、永不停滞,推动中国永远前进的鲜明态度。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巧妙援引王夫之的经典名言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寄予厚望,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王夫之思想的极大推崇,也深刻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其传承与弘扬。
总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鲜明地体现了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灵活引用中国古典文化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对王夫之思想的推崇,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柳君
【下一篇】【黎红雷】企业与社区如何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