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办传统文化传承发展18条意见及中宣部解读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
作者:高长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处长、副研究员)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三日丁卯
耶稣2017年2月9日
中国传统农历丁酉新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这两则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还是第一次。毫无疑问,这一《意见》的颁布和实施,将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意见》和中宣部的解读,向我们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或者说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尤其注意的要点呢?笔者不惴浅陋,试做些提炼和分析,不一定求全,只是择其要者,以供大家参考、批评。
(一)关于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意见》
1、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作用与影响上讲: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临着“三个迫切需要”,即: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也就是说,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去做。因此,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从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不少工作上的薄弱环节和思想上的乱象,迫切需要加强和纠正。比如,在如何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阐释其核心内容以及如何传承弘扬等问题上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不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仍然薄弱,在生产生活中转化运用仍存在不足,有的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的现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都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
(二)关于制定《意见》的目的和目标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从《意见》的三段表述中进行一些分析:
一是《意见》一开头就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这短话清楚指明了制定这一《意见》的目的。从此可以看出,制定这一《意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或者简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其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二是《意见》第一部分中的指导思想一条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这就表明,实施这一工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指导下进行的,不能另立旗帜或脱离指导思想;实施这一工程还要坚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而不能脱离这样的实际和实践,违背这样的立场和导向。
三是《意见》第一部分中的总体目标一条中,明确规定了实施这一工程的进度安排和届时要达到的效果:“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基本原则
《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实施这一工程要坚持什么样的方向、道路、指导思想和立足点、着眼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二是实施这一工程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三是实施这一工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四是实施这一工程应该如何对待别国别民族的文化——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五是实施这一工程谁是根本领导力量、如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请注意这里对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界定是: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这就对政府、市场在实施这一程中的作用的界限进行了明确划分和定位,这与二者在经济领域对市场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是有明显区别的。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意见》几次提到要加强党的领导,这很容易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意见》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就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这是一个新的论断。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二者对比,《意见》的表述中增加了“建设者”这一角色定位,这表明我们党对自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继承和弘扬是前提和基础,但只是继承和弘扬还不够,还要进行建设,忠实继承、发展、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历史责任。
(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
所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指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发展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到底有哪些思想精华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长期研究。《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基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提法。
(六)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
一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重点是通过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做到四个深刻阐明、构建三个体系: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这一条中,学术界比较关心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教材编写、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等等问题,都有所涉及。
三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这也就明确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具体工作对象不仅仅指具有文字记载的文化经典,还包括大量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四是实施滋养文艺创作。文化范畴大于文艺范畴,文艺是通过一定的艺术表达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五是融入生产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为人们日用而不知,才能有长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六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都应该行动起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为工程的实施尽到各自的力量。
七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交流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七)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意见》从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文化法治环境建设、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等四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但要将这些要求和规定落到实处,还需要尽快明确各相关工作由什么部门和单位具体牵头贯彻落实,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各自从自己擅长的领域积极开展工作,为工程的实施添砖加瓦。可以说,要按时完成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任务并不轻松,需要大家加倍努力。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人民日报】诗词大会激活的文化记忆
【下一篇】【赵振羽】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