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华】小祠堂 大文化

栏目:儒教重建
发布时间:2017-02-10 19:57:31
标签:

小祠堂 大文化

作者:乔新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十四日戊辰

           耶稣2017年2月10日

 

 

 

【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

 

祠堂作为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起源可远溯至上古的祖先崇拜,历经周代宗庙、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明清宗祠的发展变化,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真实的文化符号。

 

根植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祠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敬宗睦族”为核心理念,发挥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功能。古代的祠堂,既是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也是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的调节机构、家族扶危济困的慈善机构。

 

“崇宗祀祖,敦睦族谊”,这是祠堂作为纪念列祖列宗的纪念馆和家族历史博物馆承载的重要功能。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是确立宗族源脉、守护子孙的根本,从精神上团聚了宗族。祠堂和族谱一起用以尊祖敬宗,增强血缘联系,维系着家族制度。透过承载着乡土文化的祠堂,我们往往能够辨识出地方习俗、社会纽带、个人感情等原生接续的元素。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这是祠堂作为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调节机构发挥的重要作用。明太祖“圣谕六言”有云:“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做非为。”祠堂作为本族的礼仪实践空间,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祠堂承载着“上奠祖先之灵,下规后嗣之则”的重要功能,是族人的道德法庭。违反族规之人在祠堂接受教育、受到处罚,死不悔改者甚至会被驱逐。

 

“互助族里,扶危济困”,这是祠堂作为家族经济互助的慈善机构承担的重要角色。“祠堂者,敬宗也;义田者,收族也。”义田、族田作为公产,为祠堂提供了独立的经济来源。清道光《增城县志》记载:“祭田所入,蒸尝之外,子孙应试者给其斧资,余则贩凶饥,恤孤寡。”无论读书应举、还是外出就贾、抑或经营田土,宗族组织往往都是族人奋斗背后的精神支撑和经济后盾。

 

传统社会的祠堂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合时宜的落后成分,如规定妇女和儿童不得入内等。但总的来说,随着祠堂功能的变迁,祠堂以及祠堂文化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仍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在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洪流中,祠堂文化依然以其独特的存在演绎着现代文明。

 

就实践而言,祠堂文化支持良好家风的培育。家有家的记忆,族有族的传承,祠堂是祭祖的场所,是找寻并发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质朴品德的场所,是游子们回家寻根访祖和释放乡愁的场所。族人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或平日休憩之余来祠堂祭祖,在重温家训、祈求和顺、传承良好家风家训的同时,也在近距离触摸历史肌理、感受历史心跳。人们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被这种天然的亲近感熏陶,时代新风尚由此激荡并生发,正能量由此凝聚,而激活这些文化基因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能否将祠堂变成农村基层的文化宣传阵地,变成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场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据媒体报道,现今有些地区的祠堂设立了诸如理事会、监事会、老人会等民间管理机构,为拓宽文化内涵、调解邻里纠纷、灌输新鲜血液、宣传思想道德和科普知识作出了积极贡献。有些地区的祠堂变身为农村文化室、老人之家、农家书屋等,祠堂文化以其独特的“以德育人”功能融入并滋养着现代文明。

 

小祠堂里有着大文化,老树发新芽,祠堂不应是旧物,而是历史传统赋予我们的文化信条。我们应充分重视祠堂这个文化空间,发挥祠堂文化“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时代道德风尚,让祠堂成为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