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林桂榛著《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出版简介及总目录
书名:《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
作者:林桂榛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时间:2015年12月
【出版参数】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
林桂榛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16开本,26.25印张,总442千字,定价90.00元(平装),总422页(不含封)
(正文380页,序言18页,创新要点2页,中英摘要14页,目录4页,插页4页)
Ⅰ.①天… Ⅱ.①林… Ⅲ.①儒家—哲学思想—研究—先秦时代 Ⅳ.①B222.05
ISBN:978-7-5161-5247-8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97501号
(▲精装本限作者有且印量极少,用以赠阅;市面只发行平装本,不发行精装本)
【内容简介】
本书深研孔孟荀的天道论、人性论,探赜索隐,正本清源,新意迭出,创见纷呈,如提出:孔子精通天文与历数,其天道论是基于天体运行的“阴阳五行”易道哲学;孟子持伦理本体化的天人贯通论,将人德本性化与天道化,故就历数性天道五行说以张人德五行说;荀子持理智的天文学天道观,弓荀学派天道论实是对孔子易学天道论的正确继承与发展。本书对“道-易-阴-阳”等字义的辨正,对“五行”本义及“五材”如何附会到“五行”的破解,对思孟学派将五种人德附凑到天道五行而言德性五行并推崇“圣-聪-闻”等的揭示,对《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含义的考定,对子弓非孔子弟子冉雍仲弓乃楚人馯臂子厷并“厷”字衍作弓、弘、宏等的厘证,对《荀子•性恶》篇“性恶”命题由“性不善”而讹(讹于西汉末刘向之误改)及荀子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习伪论的辨原,对荀子性朴论之理论结构、学说源流、价值意义的分析,对弓荀、思孟学派思想分歧的解剖,皆极富创见及详证,可谓有“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之功,先秦儒学“性与天道”的一些重大问题或疑难问题由此得到了辨正澄清。
【作者简介】
林桂榛,客家人,1974年3月生于赣南兴国县,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学于华南师范大学政法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又先后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为学效法清代朴学,推崇思想史、学说史、观念史、制度史、生活史等的历史考证,无文史哲法诸局限或门户;主要问学中国经史与汉前诸子,致思礼乐刑政与东亚文明,并自名其论为“自由仁敩与民邦政治”。著有《“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等书及其他众多论文,另有《荀子》、《乐记》、《易传》等研究著作将面世。
【出版资助】
本书的出版获得了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荀子疑难问题辨正与荀子思想体系研究”(14BZX04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性论通史”(15ZDB004)的经费资助。
【林桂榛《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总目录】
总序:在创新语境中努力引领先锋学术(任平)(p.1-6)
序一:推陈出新,绕有别致(陈瑛)(p.1-4)
序二:学究天人际,自成一家言(郭齐勇)(p.1-8)
创新要点(p.1-2)
摘 要(p.1-6)
Abstract(p.1-8)
目 录(p.1-4)
引 言(p.1)
一、黑格尔对孔子的哲学批评(p.2)
二、怎样的哲学、孔子及儒学(p.5)
(一)黑格尔“思辨的哲学”之外的学问就不是哲学?(p.6)
(二)孔子的学问只有道德训谏之辞而无其他知识吗?(p.10)
(三)孔子的思想学问果真是没有任何宏深的内容吗?(p.12)
第一章 孔子天文学天道论(p.17)
第一节 道与天道(p.21)
一、“道”字初义及哲思泛化(p.21)
二、两种天道观、天道理论(p.26)
(一)本体论哲学的天道(p.26)
(二)天文学的阴阳天道(孔子及易传语录五种之解)(p.31)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下何思何虑?”(p.32)
2.“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p.36)
3.“理顺五行……与天道始,必顺五行……是故立天之道曰阴与阳”(p.42)
4.“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孔子天文学知识(p.48)
5.《易传》“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的八卦叙述体系(p.57)
第二节 天道与阴阳(p.65)
一、易、阴、阳的字义(p.69)
二、阴阳易道哲学的要义(p.76)
第三节 四时与五行(p.79)
一、“时”与“四时”(p.80)
二、“行”与“五行”(p.82)
第四节 孔子论性与血气(p.86)
一、“性”、“习”之对说(p.87)
二、“性谓人受血气以生”(p.92)
三、血气之性与阴阳天道(p.95)
第二章 孟子天论、性论辨(p.102)
第一节 思孟“五行”考原(p.106)
一、“五行”概念、观念源流考辨(p.106)
(一)五行本为历数概念非材质概念(p.108)
(二)水火木金土五材附会历数五行(p.115)
(三)《尚书·洪范》“五行”概念问题(p.120)
二、荀子的思孟“五行”批判问题(p.125)
(一)思孟“五行”多解(p.125)
(二)思孟“五行”正解(p.126)
(三)“五行”说的几种形态(p.130)
第二节 沟通天人的性道论(p.131)
一、独以仁义礼知圣为“性”(p.131)
二、由“性—德”到“天道”(p.134)
(一)“德,天道也”(p.135)
(二)“形色,天性也”(p.136)
(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p.140)
(四)“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p.143)
(五)配天道五行以立德性之五行说(p.145)
三、“聖(圣)”与“聪”、“闻”(p.149)
四、段玉裁勘“圣人之于天道也”句(p.158)
五、“聖(圣)”:《尚书》与殷商传统(p.159)
第三节 孟子“性善”论的勉强(p.166)
一、绝对的性善论(p.166)
二、摇摆的性善论(p.169)
(一)孟子的四个辩论点(p.170)
1.为桮棬顺杞柳性?戕杞柳性?(p.170)
2.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p.172)
3.犬、牛、人之性犹“白”之同?(p.173)
4.乃若其情,则可为善;若为不善,非才之罪(p.173)
(二)“恻隐之心”从何而来?(同情心:怵惕→恻隐)(p.180)
三、“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辨正(p.187)
(一)《孟子》说“性”的最后疑难点(p.188)
(二)“故”字的“古”义与“攵”义(p.192)
(三)作本初、原本义的故、本故、性故(p.197)
(四)性、故、则、利、凿、致及其章义(p.201)
第四节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p.205)
一、北宋道学的孟子改造(p.205)
二、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p.208)
(附)宋本江望《性说》原文(p.212)
第三章 荀子天论、性论考(p.216)
第一节 子弓易学与弓荀学派(p.216)
一、子弓非仲弓(冉雍)(p.217)
二、子弓为楚人馯臂子厷(p.220)
三、弓荀学派的天文学天道论(p.227)
第二节 《荀子》“性恶”之校正(p.240)
一、传世《荀子》人性论的矛盾(p.240)
(一)荀子严申“性—伪”之分(p.241)
(二)荀子严申“善—恶”之别(p.242)
(三)荀子严申“合—验”之则(p.243)
(四)荀子严申“可—必”之异(p.243)
二、“性恶”乃“性不善”之讹(p.244)
(一)“性善”相反命题是“性不善”(p.245)
(二)非证“性恶”,乃证“性不善”(p.247)
(三)荀子驳性善、谈朴伪、论化治(p.252)
(四)本当作“性不善”的其他证据(p.254)
三、“性恶”可能始讹于西汉末年(p.256)
第三节 性朴论的结构与源流(p.260)
一、“性恶”的怀疑与辩护(p.260)
二、“性朴”论的理论结构(p.263)
(一)性、材、伪、积范畴及其关系(p.263)
(二)循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制并行(p.267)
三、“性朴”论的理论源流(p.268)
(一)荀子“性朴”论的源(p.268)
(二)荀子“性朴”论的流(p.271)
(三)荀子走出玄学性道论(p.274)
(附)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p.277)
第四节 由人性论到人情论(p.283)
一、“天功”与“天情”(p.283)
二、“因人情”而治天下(p.287)
三、“法出于礼”的礼法论(p.289)
结语 孟荀天人论的差异(p.299)
附 录(p.315)
《无求备斋荀子集成》49册总目录(p.315)
荀卿赞十二章——兼和杨海文教授(p.321)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一)
——关于孟荀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p.324)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二)
——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p.332)
各时期谁真正坚持了孔子的路线(道)?(p.335)
《易经》的术数体系与思想体系
——孔子易道思想考原[论纲](p.341)
正统儒家本无什么本体论及形而上学(p.345)
挽武汉大学中国哲学三贤(三章)(p.353)
致思尚经史,为学避玄谈
——林桂榛三十五学术自述(p.354)
主要参考书目(p.358)
跋 语(p.367)
审查报告五则(p.371)
后 记(p.376)
附:印后校勘记六条
1、序二两处“发聩”前两字皆当作“振聋”,作“耳”系误校。
2、页68倒数行6-7“但其‘天之道’”处,删“之”,系衍字。
3、页79段2“大极天而主日也”处,“极”字当正作“报”字。
4、页224段2“《辽史?礼志》”处,“?”符当正作“·”符。
5、页277倒数段3“性、恶”处,“、”符当删去,系顿号误录。
6、页378段1“天文学来加一矫正”处,“一”字当正作“以”。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冯兵】“中”、“和”与“中和”——论礼乐的核心精神
【下一篇】【方朝晖】心用谛听,经典并未过时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