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竹青、顾晓峰】千年义仓,装的不只是粮,还有中国公益的根

栏目:中国传统与社会自治
发布时间:2017-02-22 16:44:43
标签:

千年义仓,装的不只是粮,还有中国公益的根

作者:常竹青、顾晓峰

来源:敦和基金会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五日己卯

         耶稣2017年2月21日

 

 

 

立足中国公益观察本土化视角,探寻传统公益案例,对话传统公益文化人物……本期,“传统公益研究探索与发现”又有了新动静——通过在江西某地发现的明代宗祠,细细探索中国义仓组织的根与情。

 

 

祠堂里的义仓

 

近日在江西某地的田野考察时偶然发现一个明代的宗祠,细细探索,在宗祠内的两块碑上发现记载的竟然是一个义仓组织。两块碑分别是乾隆三十六年和光绪年间的,如果按照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碑记来算的话,距今刚好四个甲子240年整。

 

此前虽然对义仓也有所耳闻,但并没有细细研究过,总认为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情,义仓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被埋没在历史的大海之中。

 

我们将宗祠和义仓的情况与村干部和村中的老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发现村干部也不知道义仓的事,在他们的印象里,那只是一个宗祠,我们接连访问了村里几位70余岁的老人,答案也是那样的,后来我们遇到了了一位95岁的老人才了解到一些眉目。据老人介绍,那个宗祠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他还记得那个义仓的一些情况,义仓曾经办过学堂,自己还曾在义仓办的学堂里上过学,此外如果族里有穷人子弟无钱上不起学,也会得到义仓的资助。

 

从老人的叙述来看,该义仓应该很有些历史了,义仓的消亡也只是在近代以来的事情,大约消失于民国初年。为了进一步将该义仓的历史搞清楚,我们将两块碑文的部分记录进行了整理:

 

  


义仓小?

义仓之建于×××××来久矣.....

组×基于此聚族而×××耕读风×浮......,

朝定×以来百有余年生义日.....

同志共义生时×××捐者若干人同为助者......

×价而罗迨(dai)至秋则又卖谷.......

古之盛我姓义仓之建有厚望之为是为引.......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岁秋倡义仓首事......

 

  


义仓碑(乾隆年间):

 

凶荒而为一族久远之×也然事徃(wang)行之×前而......

人之不善×终×我族××××于此向来有义仓,自......

石之×碑记至今尚存而义仓谷自昔年已×亦不乏而卒兴一人×心此......

生息×哉亦积谷至×百余石又.......

旦也迄今有叁拾年矣,乐善好施者族中谅........

以前此之×举不成则后此之兴??必以故??

无爱易则以今视昔因不可以昔而×今.....

可无愿贫者家无×石则饥岁不能无忧倘金.....

司志数人按丁×谷每男丁派谷一×有谷.......

当口行××居亦×乐为解×或数.......

共有若干当邰工举首事×人经理生息×.....

若干×示××则所以筹之于今日......

成则今日之举何患善始而不能善终哉

不朽俾后之览者知前人.......

前人××之计为是则经始者之所切望于宋...

复兴义仓丁教碑记(光绪年间):

 

从这些残留的碑文中可以看出该义仓的具有如下特点:

 

该义仓是由某家族举办,活动范围也主要在家族内;

 

该义仓最初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灾年能够赈济族内的穷人,以避免同族人饿死;

 

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精神:如鼓励‘耕读’之风,照顾贫者,不让族内人‘善始而不能善终’;

 

义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丰年的时候,发动族内爱心人士,每户按照人口数量缴纳一定的谷物,因此属于社区互助的范畴;

 

义仓后来也逐步具备了金融、公益等功能。丰年缴纳粮食,贷给穷人,收取一定的利息,并且还救助孤寡老人,使其“善始善终”;

 

义仓具备了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如推举了‘首事’,以经理“生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该义仓组织已相当规范;

 

扎根于乡村,具有很强的社区性。该义仓组织由本村某家族创办,宗祠即是义仓的办公地点,义仓的资源也主要是来源于本村本地,主要目的也是服务社区内的同族人,且同族内的每个人都是其成员;

 

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如果从乾隆三十三年(1771年)算起,估计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消失(以95岁老人的介绍来推断),该义仓也至少存在了150余年。

 

义仓有关的历史

 

为了深入了解这段文化和历史,我们重新学习和了解义仓的一些历史记录和研究,发现义仓也是近年来考古和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义仓也叫社仓,但是之间有一定差异,根据清代定制,在县设常平仓,在乡镇设义仓,在村设社仓,常平仓是属于官办性质,而义仓和社仓则是民间自治的性质,在赵尔巽的《清史稿》中曾记载了方觀承曾向乾隆皇帝上奏到:

 

“「义仓与社仓同为积贮,但社仓例惟借种,义仓则借与赈兼行,而尤重在赈。设仓宜在乡不宜在城,积谷宜在民不宜在官。秋获告丰,劝导输纳,岁终将谷数奏明,不必开具管收除在。则其数不在官,法可行久。”

 

可见义仓比社仓的功能要复杂些,具有互助的功能,即在灾年发挥救灾的功能,在普通年份即发挥扶贫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义仓最早起源于隋,宋朝有了较大发展,并得到很多名人的推崇和实践,出现了著名的“范氏义庄”等类似的公益组织,到了明清两代,是义仓的繁荣鼎盛时期,这时的义仓已经深入到民间,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比较普遍。

 

尽管从分布上来看还不是很均衡,但是义仓作为一种民间公益体系已经形成,根据倪根金先生的《明代广东义仓、社仓考》的研究来看,在明代的广东,部分地方的义仓组织相当普及,并且成为当地救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及绅士的推崇和支持。

 

义仓的衰落应该是在民国年间,迄今发现的一些义仓遗址基本上都是清代中晚期的,民国乡村兵荒马乱,灾荒不断,粮食成为军阀和地方豪强搜刮的对象,义仓也逐渐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因此大多都消亡了。此外,部分残余的义仓财产如公田、义田解放后也随着土地改革和破四旧一并消失。

 

义仓文化对中国当代公益的启示


   

 

从义仓历史回到现实,现在一般认为我国的公益文化来源于西方,特别是谈到当前的中国慈善和NGO(社会组织)的发展时,认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步引入进来的。所以在讨论中国的公益文化时,总是带有很大的“舶来品”的色彩,他们认为历史上中国是不存在公益组织和公益文化的。

 

这种隔断历史的观点我们认为有些片面,至少从上述义仓个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一直到了近代都有一套保留了数千年的公益组织体系,这些义仓组织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步成熟,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救灾备荒”的功能,并且具备了基金会的功能,对这社区内成员的互助性借贷,对于教育、老人的帮助,对于贫穷人的关注,一点也不比当今的中国公益组织差。

 

就当前中国的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来看,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在质量方面却不尽人意。例如草根机构在理念和管理等方面过渡依赖于国际NGO的输入,官办组织又带有过多的行政色彩,中国的公益资源在全世界上也是处处于最低水平,而自发的探索却又往往缘木求鱼。因此我们认为整理和发扬义仓文化,重新找回中国公益文化的根,对于当代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公益文化和理念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应该首先继承中国文化本身的一些的好的元素。

 

例如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和谐”,从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中去创新当代的公益文化和民间组织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会有效调动蕴含于民间的公益资源,也有助于草根民间组织走出理念创新上的困境。

 

 2、在组织管理方面,古代义仓一千多年的发展经验,为当代民间组织的管理创新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例如有名的‘范氏义庄’,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即使是本文案例中的义仓,也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义仓组织能够持续长久存在,并且避免战乱、灾害、改朝换代的影响,其在管理方面必然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通过对本文中的案例及其他资料的分析,我认为古代义仓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与宗族等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相结合。可以说义仓多衍生于宗族组织,义仓文化也是宗族体系的一部分,正因为有宗族这个“靠山”,所以义仓在公益资源动员、组织认同、制度/规矩建立上要相对容易很多,也相对持久些;

 

(2)组织机构上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体制相结合。从案例中来看,主要的发起者、捐助者和管理者“首事”,都是本组的殷实之户--乡绅,而且推举的“首事”也多为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般而言传统乡绅在乡村的治理中多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这样的组织机构相对更能得到成员的信任,因此也更稳固些;

 

(3)基于主流文化产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义仓的发起和管理都主要基于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及文化,在民间普通百姓中相当有市场。因此不会存在不信任、不理解的文化排斥现象;

 

(4)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义仓的赈灾功能是对官方赈灾制度的补充,也是稳定乡村社会的重要方式。因此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上至皇帝。下至州县父母官,纷纷表态对义仓进行鼓励、支持和保护。一些义仓还得到官方的直接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了政策、法律和资金等多个方面。正因为有了这些支持和保护,使得民间的义仓组织具备和合法存在的身份,这也是义仓能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公益文化和理念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的民间组织应该首先继承中国文化本身的一些的好的元素。如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和谐”,从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中去创新当代的公益文化和民间组织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因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因此会有效调动蕴涵于民间的公益资源,也有助于草根民间组织们走出理念创新上的困境;

 

因此,我认为中国当代民间组织在管理方面可有如下几点向义仓借鉴:

 

(1)民间组织的建立之初要考虑组织建立的社会组织基础是什么,能否与传统的社会组织体系相结合。

 

例如一个农村文艺队的组织基础往往可能是传统的庙会组织,这样的文艺队因为不仅仅是娱乐功能,而是因为有了信仰的元素存在,因此也往往更为持久些;

 

 一些青年志愿者组织也要要考虑自己发展的社会组织基础是什么,一般而言,一些松散的义工组织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的义工组织可以跟老乡会、同学会、结义等传统组织相结合,这样建构的组织凝聚力会有所增强,发展可能会更为长久些;

 

 (2)民间组织在建立内部制度时,不应该盲目采用单一的“选举”制度。

 

其实选举的目的也是为了“举”出能人/贤人,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即可,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一些社区性的组织(内部相互了解)完全可以借鉴传统的“推举”等方式,尊重社区本身的一些结构和习惯,将合适的人才“举”出来;

 

(3)民间组织的独立自主发展更需要首先在思想上也独立起来,而继承传统文化是民间组织思想和理念独立的前提。

 

如上面所谈到的选举和推举,我认为关键是民间组织要重新对“民主”、“发展”、“社区”,甚至“NGO”等该概念进行重新反思和定位,这样一来就会给中国的民间组织们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我们的思考,再与国际对接和交流;

 

(4)民间组织的发展,既要根植于传统文化,也要在保证自己特质的基础上与当前的主流和官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相结合。

 

民间组织不应该是社会的另类和异类,而应该努力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努力创新和影响,此外政府也应该对民间组织加大扶植力度,好的成熟的民间组织体系,不光是乡村也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

 

3、义仓作为一种基本的社区灾害救助机制,也应值得政府和社会组织们借鉴。可以考虑在灾害易发生地的乡村推广和建立这样的组织。

 

如以村为单位,建立“社区粮食银行”,兼具社区储蓄和小额信贷的职能,即将古代义仓以粮食为主的实物运作,加上当今资金互助的资金运作功能,将资金和实物相结合,平时资金借贷,还粮作息,救助社区孤残老人,扶贫助困,当发生灾害时即发挥救灾的功能,作为政府和民间机构救灾体系的补充,其效果要更加明显。

 

此外,从对义仓的发展历史中也有很多教训值得我们关注。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朝廷因财政吃紧,便开始打起了义仓的主意,针对义仓征税,这使得很多义仓消亡,明代的直隶地方志也记载,当地的一些义仓成为了地方官吏和豪强们谋取利益的工具。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民间组织要改善自身的管理,避免成为个人谋取利益的途径,政府在对待这种社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上,也要保证其独立性和公益性,要有相关立法来保证,保证这些公益组织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当代义仓文化的复兴

 

有幸能挖掘到这个义仓的案例,似乎冥冥之中有些天意:那块乾隆三十六年的碑记,竟然也是在辛卯年,没想到这一晃已经是四个甲子过去了,本来已经尘封于孤寂中的辉煌,期待能发出它本身蕴含的光芒。

 

1、当代意义的第一个“义仓”组织

 

感到欣喜的是,我们在网上又搜索到了一些信息。在我们所考察的吉安市,已经有一个叫“一勺米”的民间组织。这个当代意义上的第一民间义仓组织,由井冈山大学从事人文影像记录的公益机构“青原色”发起成立。

 

从该组织的创始人简单的介绍来看,他们是受到家乡的“义仓文化”的启示,他们一次在农村纪录片拍摄过程发现当地的‘义仓助学’传统,村民定期交纳一些谷物,并将谷物资助家庭困难的儿童上学,并发现当地还有一个叫“食物银行”的民间组织,便想着如何将这种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效仿古人的义仓助学之风,于是几个井冈山大学的学生便创办了这样的一个民间组织,并发起了‘一勺米’公益行动。

 

从他们的故事里能够看到,他们已经继承了义仓的很多元素,他们不认为金钱是维系公益的唯一纽带,在他们的行动中更强调社区内成员本身之间的实物的互帮互助,他们接受少量米面的捐赠,但是拒绝金钱的资助,他们发动了普通的民众参与,让普通民众受益,这些内涵本身已经表明他们回归到了古义仓文化的精神内涵。

 

2、现代义仓的发展与成熟

 

一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成都爱有戏看到了青原色的义仓计划,深受其影响和感染,认为义仓的精神内涵对于他们正在尝试探索的城市社区互助体系建立由很大的启发意义,于是义仓被引入到成都。

 

此后三年,义仓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蜀中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先后由义仓出发,衍生出了义集、义坊等新的形式,构成了一个初步的义仓“生态系统”。义仓的这些生长和演变,一方面扎根社区,激活了城市社区内在潜藏的“义文化”和互助精神,另一方面成为当地社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古代义仓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得到集中体现。

 

成都爱有戏将义仓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义仓成长和演变,使得传统公益(例如物资捐赠)和市集(农夫市集、跳蚤市场)等形式具备了本土化和活路,使得一些传统的社区组织和社区基金会重新恢复了应有的功能。

 

另一方面,义仓、义集、义坊,以及激活的社区基金和市民论坛等其他形式的平台,使其构成了一个初步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发挥了相互增益和制约的功能,并进一步发挥更多综合的功能。这些宝贵的探索对于解决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区文化缺失和再造的两难困局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3、当代义仓的复兴

 

在此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成都爱有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公益培训的方式免费向国内从事社区建设的社会组织提供协助和技术支持。这些义仓培训慢慢承载了古义仓的精神,又吸收现代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慢慢在中国大江南北播种,生根发芽。

 

相信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人士和机构关注义仓等中国古代自身的公益和公益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和精神吸收、继承和发扬,以义仓文化为核心,创新和建立中国自己的民间公益体系。

 

 

【作者介绍】

 

常竹青, 2005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从2003年开始参与乡村建设至今,发起支农社团,先后在在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世界宣明会(陕甘宁)、香港社区伙伴(贵州)、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陕南)等机构、区域从事社区综合发展、社区组织建设、文化反思、发展项目评估、培训、青年培训、社区养老等领域的社会工作。现为西安无止桥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陕西致道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

 

顾晓峰,扶贫发展工作者。相信每个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智慧和宝藏,供自己和他人挖掘、交流,又能碰撞出新的智慧。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