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
愿所有后生者更有光明——《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跋语
作者:林桂榛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六日庚辰
耶稣2017年2月22日
我是2006年9月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修博士学位的,修课则多师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易传》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晃,地球已绕日公转六周或六圈了,就如小时候玩的陀螺一样转得飞快,我也逼近武大博士生修学的一般之最高时限,六年真是庄子说的如白驹过隙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生于1974年春,1988年夏我虚岁十五,刚升至初一,我在每本教科书的封面上都写上“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与悲哀”字样以自砥。20岁以高考全县文科应届第一名考入华南师范大学,班主任陈金龙教授赐教甚多;24岁参加全国统考并免复试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导师哲学研究所伦理室陈瑛研究员指教尤详。27岁以《论鲁迅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获硕士学位后到杭州师范学院任教,在杭前三年有很多犹豫与摇摆,学问未深,俗道刚行,未来走何种可恃一生的道路?或如俗民一样作俗人?教书、买书、读书,尤其购《说文》文献自修训诂学、通读《诸子集成》及研究明清“情思潮”等,我在明清与先秦的“人情论”问题上找到了学术兴趣点,找到了思想的兴奋点,终于在30虚岁时立下决心一生投身学术,哪怕娶妻成家不得也不变。带着初级研究计划及提纲,2004年我参加了北京大学博士生招生考试并联系了导师,不幸考试成绩极劣;次年又报考了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不幸成绩又劣,是时陈延斌教授因建伦理学硕士点之需邀我赴徐州,遂离杭至徐任职;来年再专考武大,某科还低分数线1分,然幸被学校破格录取。
我现虚岁三十九,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且“告子先我不动心”,孟子、告子不动心于什么可另研究。但比照“不动心”之辞,我30周岁起对学问道路从未动过一丝心,我未必属先也未必属后。董仲舒精治《春秋》而“三年不窥园”,精治更多书更多问题,三个三年也不够!相传黄侃说“五十之前不著书”,若30岁才发奋读书治学,到50岁也只用功了20年。“板凳须坐十年冷”,如今我只用功了8年,差得太远。然最近8年来,我从未有超过1万元的固定储蓄,未购任何房与车,除了吝啬的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文献,包括我离杭时提取的6万多元住房公积金及后来近10万元各种课题经费。几十万元文献及8年不动心的积累,学文字学、天文学、日本儒学、希腊哲学等,专业学术方面开始有些起色,于“亲亲相隐”、荀子、孟子、阴阳五行、《易传》、《乐记》等问题有了些学术创见并部分论文获公开发表。
我是带着学术问题去考博士生的,也是带着学术问题去读书的。由“人情”溯“人性”,由“人性”溯“天道”,再欲贯通“天道→人性→人情”。人情甚明,然人性为何?天道为何?这是我近十年的思想史寻思。今闭门读书已数年,30万余字的学位论文屡经砍削增删已成,但我依然不满意,不满意于我自己的研究,不满意于我自己的论证,因为论证很多还不够充分和彻底,因为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及文献论证上充分展开(比如孟子思想受杨朱及墨家影响的问题,思孟性道论受战国黄老学性道论及墨家天志论影响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及文献搜集。“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或许如孔子说的“加我数年”,在我届40周岁的时候,我对于本论文“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的研究及论证或会更加可靠、成熟些。然中国不是日本或其他国家,中国大学的学制制度不允许“加年”或“假年”,再延时则我的学位申请资格或因修学超期而丧失——我是缴费读博,纯学费4.8万元。
感谢业师郭齐勇教授六年来对我的指导及关心,感谢将我收为博士生,也感谢对我的宽容,对我完不成相关学术任务及本应三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业而完不成的宽容。近几年来,娶妻、生子、家务,读书、上课、营生,疏于联系师长及学友,也很少出远门(我已四年多没节假日回赣南老家),真是《石头记》脂砚斋述曹公云“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情。“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是古来书生的常见画像,我快要40岁了,我常问自己:我有什么不属于文字泡沫而经得起历史冲刷并能沉淀于历史深层的学术创见?大浪淘沙,知耻后勇,把生命投入到学术的阅读与思量中去是学人报答师友的最好方式。
也感谢武大李维武、徐水生、朱志方、吴根友、丁四新、胡治洪、张传有、张杰、邹元江(以上哲学院教师),冯天瑜、杨华、刘国胜(以上史学院教师)等教授,我或接受过他们的耳提面命,或修过、听过他们的课程等,感谢他们将智慧与仁德赐于不敏之我。感谢台北刘又铭、佐藤将之与北京梁涛、广州杨海文等教授赐教或惠赐文献,感谢周斌、王甬、翟奎凤诸博士及学弟向珂、廖晓炜为我从北京、武汉等惠寄文献,感谢武大承担博士生学业管理工作的魏荣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娟(哲学院)等老师于我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学长孙劲松、秦平、刘贻群等的关心与帮助,也感谢硕士时导师中国社科院陈瑛研究员、本科时班主任老师华南师大陈金龙教授及本科时同班同学、好友中山大学龙柏林博士等多年来对我生活与学习的关心与帮助。师友的恩泽我永记,我对不住师友的地方,请师友们恕罪。读博期间,武大哲学院萧萐父、李德永、萧汉明三位先生先后辞世,兹文末并附挽辞三章,以志我之哀思。
另要致谢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我曾两次写信向他讨教,他都很快亲笔回信,一是读硕时,二是在杭时。我因原学伦理学而想考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生,但后来学术兴趣转移到纯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是他知情后回信劝我宜报考武大郭齐勇教授读研究生,这是我此后决心考入武大读博的重要因缘,感谢他指引我道路。也感谢我现任职单位的陈延斌教授,是他请本单位低职高聘把我聘到徐州并次年伦理学硕士点建成后开始招收研究生,他的盛情邀请是我离开杭州的重要因缘,到了徐州后也一直蒙他各方面关心,感谢他多年来于我多方面的帮助。另还要感谢我的浙、蜀朋友杨际开与刘春阳等,他们以出身日语专业的语言素养以及对世道、学术的研究给予了我很多启发与帮助,尤其是日语方面的帮助。
“青荷吟月旧词章,菱溆横舟夜更长。别梦江南吴与越,湖山眷恋在钱塘。”这是我2005年夏离杭时的《钱塘诗别五首》之一。离开生活了四周年的杭州我多有不舍,但移职徐州后我更没有生活压力,有更纯粹的自我读书环境,学校馆藏的“四库”、“续四库”等众多古籍丛书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丰富的古文献是文史哲学问的起点或开端。所以,离开杭州后的在徐几年,我的学术积累大幅度增进。这些年来,我的生命时光真是没有虚度,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转眼头发已疏白,20余岁的青年已为近40岁之中年矣。
感谢妻王虹霞,妻为子仲仲付出了很多,仲仲两三年的成长也分散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仲仲的可爱让我俩感受到家的温情与后生者的意义。鲁迅1919年曾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云清结旧账、开辟新路、肩住黑暗、打开闸门,我亦愿所有后生者更有光明!
——林桂榛2012年3月跋于江苏师范大学泉山公寓
责任编辑:柳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