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哲学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后记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2-22 20:02:46
标签:
林桂榛

作者简介:林桂榛,贛南興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漢前諸子,致思禮樂(楽)刑(井刂)政與東亞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民邦政治」。

哲学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后记

作者:林桂榛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六日庚辰

          耶稣2017年2月22日

 

 

 

本书是由本人同题博士论文整理而成的,原文2012年5月在武汉大学答辩通过。现删去原博士论文附录部的宋本江望《心说》、《性说》书影及宋明本《荀子》书影若干并略作增补,其余与原文几乎完全相同。关于本书的写作情况,详见本书跋语所述,该跋语即我博士论文的原跋语。本后记另交代如下几点,以利读者了解本书尤其是本书的观点。

 

其一,为本书作序的陈瑛先生、郭齐勇先生分别是本人读硕、读博时的专业指导教师。两位先生在2013年春所作的序言里对拙著的圈点分析及对相关得失的指正,是与学生又一次的交谈或商榷,也是为读者郑重介绍本书。感谢两位先生的慷慨赐序,感谢先生们于后学的真诚之学术扶掖或学术提携。

 

其二,本书作为博士论文及出版书稿共经五名外地专家双向匿名审查(武汉大学博士论文是省外专家匿名审查),审查结论另行公布。而对于评审专家诸如“论文中对古代天文学有很多描述,下了很大工夫,但不客气地说,这只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哲学的方法”及“作者归依科学思维、考据方法,对哲学分析缺乏基础也缺乏认真体会的态度”之类的鉴议,则拙著于引言部分早已预先作了交代或预先答辩,这里再作一点解释于如下四段文字。

 

哲学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哲学是语言的副产品,哲学史本身即哲学,这是哲学发生或发展的事实。至于有的哲学家将哲学做成了“概念的帝国”或冯友兰引金岳霖语所谓“概念的游戏”,并居概念高岭、概念庙堂以哲学来自癖自雄(梁漱溟语,见本书“引言”),甚至将哲学置身于神学内部或外沿,但这只是哲学的一种路数或领域而已,并非是哲学史、哲学思、哲学学的全部。我感兴趣的不是概念的帝国,而是观念、思想、学说发生与流变的真貌或真相。即使对形而上学、神秘主义观念或思想学说有好奇心(比如黄老、杨墨、思孟之说),那也是对精神史真相的一种好奇心而已。我热心于探真相、求新知,除此之外,我于学说史、思想史、观念史的学习研究无其他兴趣及能力。

 

以冯友兰先生的分类看来,我的学术趣味属亚里士多德、荀子式而非柏拉图、孟子式。我无一丝神秘主义趣味,也无一丝形而上学趣味,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言及的“形上学的冲动”、“宗教的冲动”也与我无缘,我于西方哲学史的形而上学传统的欣赏要大大小于其非形而上学传统。虽然我不赞赏形而上学或各种内涵的哲学本体论,但并不代表我不去体悟或体证这种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思维本身(比如孟子的性善论,比如道学的道与天理等)。形而上学哲学思维与神秘主义思维与我无缘或于我早已终结(罗素《宗教与科学》说西方哲学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都有“以神秘主义为根据”的传统),这未必是我的出于无知,而是出于我“知”的自觉。故我对罗素《西方哲学史》中类似孔子“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宇宙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的修辞语言会心一笑,更对形而上学哲学家可能将“本体”深入到“价值”领域心存戒备。因为本体是集约的,故其本体论捆绑的价值论也必是集约主义的,此罗素所谓“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有了关联”。

 

罗素《西方哲学史》说:“实在性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价值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罗素《宗教和有关问题论文集》又说,自然的哲学与价值的哲学完全是两回事,“把二者混为一谈是有害无益的”。罗素批判了认为全体比部分有更多实在性的黑格尔形而上学及认为公民是为国家而存在的黑格尔伦理学并揭示了此二者的思想关联,此正如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对某些哲学体系的批判。罗素、波普尔于“形而上学和价值问题有关联”的深刻揭示,在东方则有统治中国达六百年以上的宋道学可资印证,也有今日依然流行的集约本体论、集约价值论的“国家哲学”可资印证。方东美认为追求“本体论”的统一与“价值论”的统一是哲学大精神,我则以为此两统一之再统一正是哲学大悲剧。

 

罗素《宗教和有关问题论文集》说人们信仰宗教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论证”,而是“由于感情的原因”,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则说“感性”会影响“逻辑判断”,这正是杜威《哲学的改造》“哲学不是发源于理智的材料而是发源于社会的情绪的材料”之谓。罗素《宗教和有关问题论文集》又指出:为迎合自己口味不惜歪曲自然的哲学,或将某些经验的东西视为具有宇宙意义,“所有这一类哲学都是由妄自尊大造成的,最好要用一点天文学来加以矫正”。此正如张申府1931年版《所思》所说:“天文教育是今日最必须的教育……天文可以使人博大,天文使人见到崇闳……人生最之最需要者固尤在闻音乐与知天文,音乐、天文乃最可以使人和悦,乃最可以使人高尚,乃最可以使人广大,乃最可以使人旷达……音乐、天文,本是中国所最长,但也是中国近年之所最缺。”心灵精细必须依赖音乐,而宏大必须依赖天文学,非以形而上学自雄博大崇闳,此形而上学哲学自雄往往只是语言的、概念的或心灵想象的,未必是自然事实或社会事实。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天文学来矫正道学家、哲学家之类对“道”或“天道”的哲学自雄,并以孔子天文学天道论的思想史证据来澄清“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来澄清或鉴照后孔子者对该“不可得而闻”之“性与天道”的阐发是否得孔子真意。

 

其三,本书虽然经反复校对和修改,但错误一定还很多。古人云:“校书如扫几尘,随扫随有。”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翻阅本书时能指正本书尚且存在的各种错误,比如:(1)观点错误,如来源于论证无效,此无效或在逻辑无效,或在证据失实或失真等;(2)字符错误,如错字、别字、漏字、多字(衍字)及特殊符号错用或点读不当等;(3)格式错误,如空格、空行、分段、注释插入等。错而不知、以非为是系遗憾,知错不改、谬种流传是罪孽,万望读者、方家帮我减少遗憾和罪孽。

 

本书征引古籍居多,且古文写法比现今复杂,故录错文字及句读标错现象常见(本书多数从四库、续四库征引不常见古籍并自己点读)。读者若发现尚存的格式错误、字符错误、观点错误等等,敬请将指正意见径直电邮至guoxue999@126.com,兹先表谢忱。但因今古有别及古版多样,有些今天看来属错用的文字并非有错,比如《大戴礼记》里孔子语“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及《贾谊新书》里孔子语“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其“贯”字均非错引,而是原文如此;“贯”即“习”义,今多作“惯”,古则多作“贯”或“掼”。类似这种情况恕不一一指出。

 

其四,本书原有“余论”曰“关于《易传》等的几个问题”,因阐说篇幅大及将在本人研究《周易》经传术数与天文学问题的另著中详细展开,故兹抄存已删去的“余论”纲目为: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係]之者善[禅?嬗?]也,成之者性[生]也”;③“易有太极[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④“生生之谓易……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⑤说“神”:雷电现象与神龙观念;⑥说“帝”:天枢秩序与帝极观念。

 

其五,我们实难绝对做到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四毋,尤其学术讨论中的争鸣更是如此。但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正名》又谓“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及《荀子•解蔽》曰“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我恳切希望读者、方家不吝指正。

 

我读硕士时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以“自加压力、志在一流”为训词,我自1998年入学起即铭记之,并将永以自砥。

 

(林桂榛2013年8月10日撰)

 

按出版约定,本书原当在2013年底前出版发行,因作者研究《乐记》等耽误了编校工作,故拟延至2014年(故CIP编号及书号皆是2014年的);后又因2014年作者由江苏师范大学迁到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及有反复的新校对等原因,故再延迟至2015年底交付出版。本书的出版发行一再延误时间,兹特向师友、读者等说明并致歉。

 

(林桂榛2015年11月六校时补记)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