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榛著《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审查报告五则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六日庚辰
耶稣2017年2月22日
博士论文审查报告一
×××(匿名专家)
[审查结论:同意答辩]
该文基础扎实,对原典掌握较熟,诠释正确,论文有创新之处:其一,对字义的考释甚详,在比较中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二,对天道天行的诠释能全面系统的给以阐述,能发前人所未发;其三,对天道能用天文学的视阈予以关照;其四,对思孟的五行能予以全面的梳理,从而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其五,揭出江望《心性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其六,揭出《荀子》“性恶”乃“性不善”之讹;其七,能与西方哲学作比较中剖析其哲学的特色。
该文论述全面系统,资料详实,条理清楚,考究源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是一篇好论文。该文纵向的梳理很详,建议可以在先秦横向的比较中展开对天道天行的论述,这样便可凸显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论中的地位和缺失。
博士论文审查报告二
×××(匿名专家)
[审查结论:同意答辩]
“性与天道”问题实乃学术史上一大公案,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孔、孟、荀三家,以对历史对象的考察,企图还原历史(思想史)的本来面貌,澄清先秦儒学开创阶段的天道性命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在全面梳理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诸多问题加以论辩,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鲜见解。诸如,孔子精通天文历数,实是以阴阳五行损益变化为核心的天文学天道观;以“血气心知”言人性方能厘清“性”范畴的准确实义,此传统正是源自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以及以“血气”状态论人性情之说;今本《易传》属子弓学派作品,架起了“孔子—荀子”天道论的传承谱系;“性朴说”是荀子学说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人性学说的最高成就等等,均有充分史料予以佐证,可备一家之言。尤其是对“五行”观念之本义及其演变的考释,并重新解释了荀子对思孟五行论的批判,实发前人所未发。论文史料详实,考辨精审,剖析亦相当透彻,可以说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引证史料颇详,但个别地方略于疏解。将“孟荀性道论的差异”列入荀子“由人性论到人情论”节(第三章第四节),似有不太协调之感。本文具体考辨精详,如能在宏宽把握上更进一步加强、提升其理论思维的向度,则会更为出色。
博士论文审查报告三
×××(匿名专家)
[审查结论:同意答辩]
近些年来讨论儒家人性理论的文章比较多,但学术立场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便是其中十分独特的一篇。该文从天道与人性的关系入手,认真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同人性理论,既分析了其中的逻辑关联,又强调了三家各自的特点,尊孔、贬孟、褒荀,立场非常鲜明。
作者视野比较开阔,从黑格尔对儒家的批评说起,兼及五行、楚简、帛书,可以说关于人性理论争论最前沿的一些问题都已经涉及了。行文十分自信,将荀子性恶论之“恶”字校勘为“不善”,并相信至少是希望此举能得到未来出土文献之证实,令人刮目。作者天性中似乎有不因循他人、不出新语誓不休的特点,文中新鲜观点屡出,虽不无可议之处,但其精神是必须肯定的。总的看来,我认为这是一篇非常有特点的优秀博士论文。
虽然我对该文在总体上予以肯定,打分不低,但并不赞同作者的基本观点乃至学术立场。作者完全是从经验主义的立场来分判孔孟荀三大家的,因为孟子思想中有先验的成分,而荀子经验主义的特点比较明显,所以抑孟而扬荀,甚至提出荀子的人性理论是“迄今为止中国思想史上人性说的最高成就”。这种看法是不无讨论余地的。从理论上说,人如果没有一个先验的层面,是不可能真正解决“why be moral”这一理论难题的,不管你把荀子解说得多么圆满,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从实践上说,宋明以后,儒学家总体上是扬孟抑荀的,按照作者的立场,那只能说明古人都是犯糊涂,缺乏辨别是非之能力了。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把李宗吾、江望都搬了出来,这些人的眼光能与陆王相比吗?建议作者今后进一步加强西方哲学的训练,对这个问题再作反省。根据我的经验,承认经验是非常容易的,看到先验的价值,却不是那么简单了,而这也恰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思想之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
附:作者文中涉及了我的一些思想,特请注意:
①拙著《孟子性善论研究》已有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旧的版本,特别是原打印稿就不要再用了。
②我提出性善论是“性有善端可以为善论”,旨在强调性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完成式,并不是对性善论的根本否定。
③我的孟子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证明了孟子“天才”地猜测到或看到了人是一个先验(先在)的道德存在,不管其具体论说有多少问题,仅此一点即决定了性善论的理论价值不可磨灭,亦决定了荀子的思想远远不能与孟子相比。但学界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这一点的理论意义。
④顺便说一下,论文中对古代天文学有很多描述,下了很大工夫,但不客气地说,这只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哲学的方法。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希望作者进一步加强哲学思维训练的缘故。
(以上三则审查报告据武汉大学学位授予档案录入)
书稿出版审查报告一
×××(匿名专家)
[审查结论:同意出版]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是一部研究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学术专著。该成果从“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这一崭新的层面出发,着力研究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先秦儒家“性与天道”的学术思想,详细考证了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在“性与天道”问题上的话语及其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并详细考证分析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学术思想的差异与分歧。
该成果在继承前人和吸收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传世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出土简帛资料,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要钩稽,探赜索隐,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发前人未发之覆,睹今人未睹之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新意迭出,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其突出特色是充分利用了出土的简书、帛书等新材料,其主要学术建树是充分论证《荀子》的“性恶”实非荀子所本有,荀子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建构了荀子“性朴”论的理论结构……。该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
该成果符合学术规范,未见抄袭、剽窃现象。该成果创新点突出,科学性强,研究难度极大,学术价值高。该成果公开出版能为中国儒学史,尤其是中国先秦儒学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该成果的欠缺和不足有二:一是引文过于冗长;二是余论正文省略。该成果所附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之径改“性恶”为“性不善”则可能引起争鸣。建议压缩与本论题关系不大的引文,花大力气完成所略余论之后公开出版这一学术成果。
嘉惠学林升堂矣,入室尤有可望。
出版书稿审查报告二
×××(匿名专家)
[审查结论:同意出版]
本论著学术视野宽阔,在哲学与科学、义理与考据、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多重维度中展开论述,参酌历史学、语言学、古文献学、新出土文献及现代研究成果,对传统观点作出“翻案”性的新解说。在具体论述上细致深入,写作态度认真、投入。
本论著着力探索了儒学与上古三代天文学的联系,认为孔子“性与天道”论源于古代天文学,其思想主旨为天文学天道论、气质人性论、礼法政治论。认为子思、孟子学派是抽象论“性”,背离孔子原意,荀子才是孔子思想的正传。又提出孔子、子弓、荀子的思想谱系,从而和孔子、子思、孟子的思想谱系相区别。这对过分侧重思孟学派、宋明新儒学的当代儒家思想研究有所拨正,可以拓宽对孔子儒学的认识。论著中的一些具体论述也很有意义,如对于“五行”论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凸显时序意义上的“五行”论,从而为理解先秦儒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维度。又如对荀子“性恶”论进行再分析,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建立在“血气心知”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讲是“性”质朴论,而传世的《荀子•性恶》篇中的“性恶”应为“性不善”,大胆猜测,并作出了自己的一些论证。在论述中注重考据字源,比较诸家解说,详细有心得,有些理解很有启发意义。
由于作者的视界限制,引证有倾向性,虽有所得,但偏颇处也不少。作者归依科学思维、考据方法,对哲学分析缺乏基础也缺乏认真体会的态度。讨论哲学问题时多站在西学、佛学立场上,对儒家哲学不能契合,遮蔽了孔子儒学不同于传统术数之学的人文性、超越性特质,不理解孔子儒学的复杂性。论著在具体论述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以荀子性恶论中的“恶”字为“不善”之讹,改原文而缺乏根据,出于义理推断,几同臆测。语言表述直率,但也有不准确之处,放肆评议各家,多自以为是。另外,个别章节与主题结合不紧密,论证过程中有引证繁琐反而湮没主题的问题。希望能进一步斟酌修定。
(以上二则审查报告据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处档案录入)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