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哪些独特的文化标识
作者:何锡蓉(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初三丙戌
耶稣2017年2月28日
《周易》提出“三才之道”,认为天地人三才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生命整体。三才之中,人为贵,贵在有生命自觉,能够为天地立心。即是说,人在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世界中要“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寻找一种合适的生存方式,并通过“修齐治平”,做一个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相统一的君子、贤人、圣人。做人是如此,作为一个家庭或一个民族也同理。这些人生理念影响并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培育起中华民族的品格特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这段表述,从三个层次递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形成过程、基本精神及核心内涵予以高度的综括与凝练,展示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对于我们不忘来路、面向现实、开拓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是中国人对待人生、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具有中国哲学特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冯友兰先生曾经概括中国哲学是“做人”的哲学,而“人”在传统文化中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周易》提出“三才之道”,认为天地人三才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生命整体。在这一生命体中,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间不是二元对立或彼此隔膜的,而是相通相融,相调相适的。三才之中,人为贵,贵在有生命自觉,能够为天地立心。即是说,人在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世界中要“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寻找一种合适的生存方式,并通过“修齐治平”,做一个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相统一的君子、贤人、圣人。做人是如此,作为一个家庭或一个民族也同理。这些人生理念影响并强化了中国社会的公序良俗,培育起中华民族的品格特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这一人生态度和勤勉作为中形成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图景、政治治理和社会理想方面的思考。其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相衔接,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而依然挺立的写照,也是对中国未来前途与世界景象的坚定信念;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与尊时守位、知常达变相呼应,是中国人务实态度与现世精神的反映,既不墨守成规,也不急于求成,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既定目标;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与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相接续,功业为了人民,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总目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则是天地人三才一体思想的逻辑演绎,既是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反映,也为今天建设生态文明,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提供思想滋养。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这6个词、18个字,反映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多重价值追求和理想图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与文化根基。讲仁爱、守诚信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涵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观修养;崇正义、求大同是传统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延伸到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重民本、尚和合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治理理念,也与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沟通。
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不仅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作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对当代政治治理、社会发展、文化建构、民族精神等起着内动力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诸如应对战争危机、恐怖主义灾难、环境资源稀缺、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刘显忠】前苏联地区关于恢复身份证“民族”一栏的争论
【下一篇】【韩振峰】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