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深而文明”中增强文化自信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03-03 13:56:14
标签:

 

 

在“情深而文明”中增强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初六日己丑

            耶稣2017年3月3日

 

近期,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掀起重温传统古诗词的热潮。人们对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的热爱,折射出唤醒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

 

承载传统美德与人文关怀

 

“诗言志,歌永言。”在诗歌史伊始,已经揭示和规定了中国古诗词的内容取向与美感特质,即以音律和谐的言辞传达诗人的情志。理想的诗,如《礼记·乐记》所言,是诗人“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的结晶,这些妙语连珠的古诗词既拥有精妙的言辞与深广的情志,同时也是我国传统美德与人文关怀的承载与表达方式之一。

 

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曹辛华看来,真正能打动人的好诗词,往往是运用优美的语言、意境、艺术将人生哲理、高尚情操与正能量表现出来。那些被列入诗歌史专门进行大力传扬的诗人、词人,通常都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用优美的语句与巧妙的构思将这些传统美德表达出来,留下了诸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名句。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大勇谈到,古时有句话:“一箱书卷,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裳”,可见诗词是传统士人最重要的抒情言志方式,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在诗词中得以传承、负载与反映。这其中有家国担当、鉴往知今、兼济独善、浩然正气的志向与节操,也有天人合一、适志逍遥、水流花开、剑气箫心的气象与姿态,还有情之所钟、九死未悔、风露中宵、灵犀一点等情感向度,它们既是古代中国的通用语码,也在一定程度上沉淀成为现代人精神系统的底色和基调。它们是现代人文构成的“钙”和“血”,珍视这些,我们才不会“骨质疏松,贫血苍白”。

 

人类最有魅力的诗歌形式之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尚诗”的国度。正如马大勇所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大范围人群使用的二维平面构成的表意文字。以此为基础,结合格律、修辞手段聚合凝定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最完美、最有魅力的诗歌形式之一。对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自信,也值得我们骄傲。由此出发,我们也应该明确传统文化的价值:只要我们珍视并且善加转化,传统就不会成为我们向前发展的包袱与绊脚石,而是发动机和翅膀。同时还必须明确,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不是抱残守缺、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文化自信的底气拥抱世界,与人类文化的精华合流并行。

 

在曹辛华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诗词并不都优秀,我们不能将古诗词统统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提倡传扬优秀的古诗词与加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古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品牌,对其进行学习与再创作有利于中国文化遗产、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传播至今、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凝结、塑造与美化的作用,由此产生诸如诗词文化名胜、名胜诗词文化等形象符号。这些都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

 

古为今用孕养文化自信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历久弥新。马大勇谈到,一方面,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加大力传承研讨,这是有效滋润现代人精神土地的和风细雨。应该更有眼光、情怀和修养,不能只停留在记诵语句等较低层面上(尽管也很重要),更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另一方面,要关注“古典”诗词在当下的“重生”、“换骨”等现象。古典诗词样式在反映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层面不仅不是毫无作为,而且开新拓荒、蜕变代雄,崛起了一批新的审美原则与饱含现代人文精神的诗人群体。应当对此有所关注且加以弘扬,我们的诗词乃至文化传统才有更好的出路,才能得以形成理想的增强效应。

 

曹辛华告诉记者,古诗词的传承与弘扬应得以重视。一方面,传统美德寄托于古诗词,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生命力之一。而古诗词因是韵文,声情并茂,可采取诸如背诵、欣赏与吟唱的方式来普及、发扬其中的优秀作品。诸如《中国诗词大会》这种结合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艺节目值得提倡。还可采取古诗词的当代声诗演唱(套用已有流行歌曲)与重新谱曲等方式来传播具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古诗词的研究,揭示其对传统美德表达的规律与奥秘,要对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诗词家进行研究,揭示其创作心态与精神,启示当代的诗词创作。此外,也可采用古诗词的文体形式,对传统美德的当代情境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与反映。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李晓红看来,当前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不仅仅在于对古诗词传承。在这个人类的足迹亲临星辰大海、人类的智慧备受“阿尔法狗”考验的时代,创制当代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歌,才是存续我们民族“情深而文明”优秀传统与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