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荣作者简介:贺希荣,西历1971年生,湖南双峰县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中山大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电影《百鸟朝凤》虽然以情动人,但没文化内涵
作者:贺希荣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初六日己丑
耶稣2017年3月3日
晚上在学校的礼堂看了一次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与曾经在手机上看的感觉有所不同。尽管这部电影引发的争议和关注已经过去快一年了,也曾经收到过一个学生发来的她自己写的观后感,但我还是想谈点感想。
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就是文化。既然文化是“生”、“活”,就意味着文化不是“死”的,而是在当下的世界中具有某种日用的、例常的功能。日用、例常,这两点对于文化而言生死攸关。因为只有日用才不会疏离,只有例常才会被不断强化。当日用和例常同时发展到足够的强度,就成为文化。
文化就是重复,重复的日用,日用而例常。只要是足够日用和例常的活动,比如饮茶、喝酒、写字、画画、音乐、舞蹈,都可以成为某种文化。文化寄托于形式,而形式从来就不止是内容的表面载体,它很多时候就是内容本身。当某些形式存在于某些超越性的场合,比如死亡、葬礼,这些形式本就含有丰富的内容。然后,一些形式被不断运用,变成例常,就会从而把最初包含的不成熟的不确定的内容发展成某种超越性的意义系统,这就产生了宗教,然后宗教的超越性反过来又会梳理、规范、和掌控世俗。
本质上,我认为死亡之于人类永远是一件重要的事,一切宗教都与死亡以及其对立面永生有关。只有上升到宗教的高度,文化作为日用和例常才不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似乎被规定了的具有神圣意义的。然而究其实,宗教最初也只是形式,只不过是关于死亡的形式或仪式,但以其抽象的超越性的本质——死亡才是唯一的超越——获得了之于世俗的具体有限的巨大胜利。从此,宗教成为文化之王,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和意义。
回过头来,以百鸟朝凤的唢呐表演而言,唢呐只是一种形式,或许它曾经是日常,但在当地并没有获得宗教上的确定性——此种确定性是不可颠覆的,亦无法被取代。这或许与中国本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有关。
因此,虽然唢呐曾经是当地的文化,但它依然可被颠覆而不再成为日用和例常。同样,举例来说,在我的家乡,湖南双峰,传统至今,绝大部分成年人的葬礼,中乐(锣、鼓、二胡、唢呐等)是必不可少的,家祭是绝对的核心。这二者就是日用和例常,因此就是文化。可以没有西乐,但绝不可能没有中乐,可以没有龙灯、狮子、歌舞、甚至社戏等一切环节,但家祭绝不可或缺。但是,我家乡依然缺少一种宗教来赋予中乐和家祭以绝对性,因此依然存在被冲击而一朝瓦解的危机。
所以说,吴天明导演的这部作品,作为一部电影,虽然以情动人,而且对唢呐(传统文化)的现状有很深切的呼吁,但是,在作为文化的真正内涵上,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这样,它就是一部对于我来说不能解渴的电影,对于任何观众,也只能提供些比较表浅的触动或认识。所谓乡序良俗,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形式,同时也是其内容。君子是这世界的意义发现和建构者,以儒家传统的现世性,我们不可能依托于基督教的上帝或伊斯兰教的真主或佛教的佛陀,而必须始终敬天法祖。以超越性之于现实性的关系而言,这也永远注定了君子必须在天与人、灵与欲、生与死的张力中保持一种艰难的理性平衡。
唯任重而道远,是以弘毅。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泉州聚龙小镇,一个儒家式现代城镇化样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