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是该退出高考了
儒家网社评
对中国政府强制全民学外语的做法,反思和反对声一直不绝于耳。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王承德提交了“加强语文教育,取消中高考外语考试”的提案,这是其2013年与2104年相关提案的延续,皆意在提高汉语地位,反思过度重视外语的情形。提案一经提出,即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中国,中高考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在所有考试中最为重要与关键,于国于民皆意义重大。而在如此重大、本应体现“国性”的考试中,外语侧身其间,地位显赫,超过中文,可谓反常。
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考试、考核,外语似乎都是一道坎,于是举国群趋学外语,很多人的命运因之受影响。置身此间,真让人有学了“英格力士”走遍天下都不怕之感,而在主客易位的情势下,汉语学习沦为鸡肋,此奇观,史上罕见。超越语言学习本身,对此现象还应深长思之。
晚清以还,欧化东渐,中国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御夷图强成为百年来的中心议题。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尚能持守中国文化本位以图自保国性,但在此后的中西方文化论战中却一退再退,中国文化本位意识渐趋漫漶,“保”意阑珊。国人相竞以学欧美为尚,风向所及,形成重外遗内、摧灭传统之思潮,至今澎拜不已。
这一思潮深刻的改变着国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视西方为文明的普世未来的观念几成共识,反之,认为本国传统落后的观念则深入人心,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不能代表文明的发展方向,它救不了中国,反而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故须启蒙之祛魅之而后可,也因此对传统缺乏温情与敬意。
在此中外失衡、本体易位的大潮里,西方高于中国的文明等级意识悄然形成,“东亚病夫”的弱国心态昭昭可见,一切向西看齐,以西方思想为思想成为举国的思维惯习。我们看到,王国维所言的代表西方观念的“新学语”轮番上阵,在中国大行其道,自觉反思的声音极弱,立足中国话语格义西方“学语”的思考与著述亦显贫乏,削足适履的比附西方“学语”成为百年来的通常行为而习焉不察,中国文化毫无抵抗力的成为西方思想的注脚,一国之“国性”遂暗而不彰,并存在着走向遗产化、博物馆化的可能。
以此论之,对外语的狂热其实是迷信西方的表征之一,只有将取消外语考试的讨论置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变动的整体格局内,方能清楚体察厚此薄彼的惯习对构成“国性”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背离与压抑,而在此视域内讨论取消外语考试的问题也才是有意义的与理性的。
取消中高考外语考试,不代表不学外语不开放,也与培养外语人才不冲突,亦非厚此薄彼此是彼非思维的简单复制,毋宁是立足“国性”考量的损益与调整,当然此举治标不治本,若考核与评价体制不能根本转变,其结果或更坏,更多的“新东方”会顺势而起。
而且,在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情况下,外语学习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如果列入高考一视同仁,这对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是不平等竞争,也违背了高考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和分配正义。
进而言之,应意识到,考试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也不仅是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的载体,在更深广的意义上应视之为塑造学生“国性”认知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就学习内容、教育教学理念、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将颠倒的世界再颠倒过来,恢复国性之自觉。
在此过程中,提高汉语的地位,取消外语考试的讨论只是第一步,重建文化自信,摆脱精神奴役,全盘反思西方观念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之弊端也许更为关键。
(周景耀 执笔)
【上一篇】【孙奥麟】美感是什么?
【下一篇】【宋詹詹】在笔尖上传续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