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
中华传统八德价值历久弥新
作者:杨朝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十三日丙申
耶稣2017年3月10日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造,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髓的,可以归结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无论从文化特性看,还是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它的地位与意义都不可小觑。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修德立德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八德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凝结,深深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造,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最为精髓的,可以归结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无论从文化特性看,还是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它的地位与意义都不可小觑。传统八德历经数千年沉淀与凝结,深深影响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德与道密切相连。什么是“德”?说起来,“德”很抽象。不过,《说文解字》说得很容易理解:“德,升也。”德有登高、攀登的意思。这就不复杂了,人有了德,就进步了,就与原来不一样了。
在古籍中,“德”有时与“得”相通,有的注解说“德者,得也”。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要“止于至善”,《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知道努力方向,明白走向哪里,才能神定心静、踏实安宁、思虑周全,才会有“得”。人生不迷茫,就能登,就能得,就具有了“德”。
“道”与“德”可合成一个词,即“道德”。“道”与“德”本来也有分别。“道”无言无形,却承载一切,只能用思维意识去感知它;“德”则用来昭示“道”,有德的人顺应道,按照自然、社会、人生的需要去做人做事。
正像老子的著作被称为“道德经”一样,孔子的《论语》《孔子家语》等也可以说是孔子的“道德经”,其中所谈也是“道”与“德”的问题。孔子常说“修道”与“立德”的问题。孔子说:“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这话说透了“道”与“德”的关系。只有遵道而行,德行才好。
道属于价值信仰,德则是行为规范。道与德二位一体,相辅相成。信仰决定德行,德行体现信仰。有怎样的信仰和追求,就有与之相应的为人处世方式,视听言动体现着德行。诚如“五常”与八德的关系,有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奉,才有八德的具体表现。
道德属于文化的本质。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人就已开始“尊礼”。礼乐文化是人文理念很强的文化,如何处理好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怎样在“人心”“道心”之间“允执厥中”,如何在“天理”“人欲”之间“好恶有节”,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为了共同生活的和谐美好,人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德”,也出现了许多概念与归类。《尚书》中说到了“九德”,那时,仁、义、圣、智、信、孝、慈等概念已被普遍使用,各种“德”都围绕这些概念铺陈阐发。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继续凝练提升,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严谨。如管子较早提出了“四维”的概念。《管子·牧民》篇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战国时期,人们更为关注君臣、父子、兄弟、长幼、夫妇这些社会关系。如《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六德”说,即圣、智、仁、义、忠、信。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之说。无论“六德”还是“四端”,所论都是中国早期思想家探讨的中心话题。从“四维”“六德”到“四端”“五常”,虽然角度不同,却都为八德的出现做了充分准备。
到宋代,人们对儒学与社会改良的认识更为清晰。他们更加注重自身修养,注重向人心“内求”,同时也从社会结构出发,立足于“中国”文化立场,更注重个人、家庭对于国家和谐稳定的关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将孝、悌、忠、信、礼、义、亷、耻并称连用的越来越多,有的称之为八德,有的还称之为“八行”或“八端”,以之涵养良知良能,视其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八德是中国道德文化的内核,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荣辱观、审美观,它属于文化的底层或深层,决定和影响着制度、物质等层级的文化。
八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八德概念形成后,也有人试图进一步整饬与发展,出现了八个德目的新表述,但认真研究其内涵与内在关联,都不如传统八德显得更为严谨齐整。八德之间有一定的并列关系,也可视为相互递进的两个层面:孝、悌、忠、信为第一个层面,即正心诚意的内在修为;礼、义、廉、耻为第二个层面,是个人修为的外化。前者属于做人做事的修身层面,后者则是为政治国不可或缺的。在八德中,孝与悌、忠与信、礼与义、廉与耻,意义相邻相近,也可组成几组概念,同样是层层递进。
人修身,是为了适应社会,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自然环境的关系,做一个“社会的人”。为此,人应该把自己放在社会中,遵守社会规范。《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这里的礼义,指礼的内涵。
怎样修“礼义”呢?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成人”教育。所谓“成人”,就是具备人的内涵的人。《左传》中说:“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人能“自曲直”表现在“赴礼”上,这就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礼”的要求。这个“礼”就是指礼义,即“礼”的本质内涵。
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爱与敬,儒家学说有仁爱精神与敬畏观念。中国历代重视孝悌,孔子说“人道政为大”“爱与敬,其政之本也”;又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所以八德始于孝、悌。孔子教学“先之以诗书,导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成之以文德”,目的在于使人“成德”。儒家思想的中心也是教人“入德”,传统的“大学之道”在于使人明德向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中华人文文化精粹的八德,在爱与敬的培育方面或将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应该成为铭刻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训诫,成为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担当,德行修养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但为政者起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要做守德的模范。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最大特点,就是格外强调“为政以德”,由为政者的“正”引导全社会的“正”。为政者要积极践行八德,具有德政主体意识,自觉加强德行修养,按照八德的要求去做。
八德的施行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引导全社会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新的时期,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是继承前人道德智慧,推陈出新发展道德的需要。修好八德,提升个人素养,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进行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相适应,需要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相一致。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文化土壤,八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历代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不能淡忘八德的历程,应该继续讲好八德的故事。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梁鸿鹰】诗心传世 行于天下
【下一篇】家风家教:一门国人必修课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