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每个人的原乡——浅评《桃花扇底看前朝》
作者:初霁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十三日丙申
耶稣2017年3月10日
近期疏于读书,为俗务所缠。难得清闲下来,冬夜清寂,拥衾床上,捧一本《桃花扇底看前朝》开读。竟很快入迷,一口气读完,犹有“朝臣待漏五更时”的虔诚。又因为作者许石林与周边所认识的师友多有交游,前序后跋皆为华师中文系早几届师兄所写,更添加了亲切感。品读之后,随笔几点感想。
《桃花扇底看前朝》全书分为“朝臣待漏五更时”、“功名富贵皆春梦”和“白云刍狗一笑中”三部分,皆为作者在正史野史、笔记小说中采撷,从君臣相处、功名利禄、礼制风俗游艺等方面,一品多数人所认为的“万恶的旧社会”中的良善与美好。所记之人与事,有如《世说》《语林》之灵动,读之不忍释卷。看完全书,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作者的“知人论世”。此处“知人论世”我用别解。“知人”,就在于作者能鞭辟入里,读透人物的内在品质,即便在皇权威慑之下,在伦理纲常的束缚下,依然撩开了那层历史的面纱,让人物完整的人格显露人前。
游览故宫时,有精通建筑的朋友介绍说,故宫的营造有一定的心理学意图。皇帝“御门听政”,凌晨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从午门一路以进,各个殿宫前的广场一开一合,又一开又一合,视野不断扩大缩小扩大缩小,及至真正到天子脚下,视野豁然开阔,令人内心油然而生臣服之感。而后百官穿着朝服叩拜。如果在清朝,大臣拍拍官服,翻下马蹄袖,跪拜时就像一匹供皇帝驱使的马一样。这样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作者写朝臣、孤臣、顾命大臣,写帝王,却还原了他们完整的人格,记取了他们的可爱之处。
关于 “知人”。如写黄道周,用“忠臣佞口”来四字来感慨他一生在朝野的慷慨悲歌。为了家国屡次进谏,而屡遭打击,在世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知变通的愚直,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固本培元的必须,见风使舵不能被视之为识时务知变通而大力顶举,在历史浪潮中正是需要这种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才能推动其进步。即便知道当朝的气数已尽,大明孤臣黄道周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责任与担当,这才是气魄。谈到宋朝柳开爱吃被剿灭者的心肝,这在常人看来是大逆不道,而作者写到皇帝却从心底里赞赏这份肝胆,即便他上书进谏言辞刺耳难听,及至谩骂,皇帝认为“如见肺肝然”,言语越是激切,内心越是光明无私,宋真宗知人而透过表面直达肝胆。作者又记载了皇帝游园口渴难耐而忍住只为了不让相关伺从受罚,皇帝半夜想吃羊肉而不忍开口只因不想扰人清梦而开杀戮先例......
关于“论世”,我的解读是读书阅人,而后与现实联系,洞察现实而发人警醒。这就不只是把书读在纸上了,而是读在人间。此书从现实回溯历史,又由历史泅泳到今,在为人熟知的命题中相互比照,更启人幽思。如谈到“古代打老虎”,“科考案和假文凭”、“古代饮酒之厄”“古代秘书”“古代城管”“古代骗子”“古代官员迷信风水”“清代海南的一宗强奸案”等,谈古论今之间,为许多世事的丘壑和陡坎指明了道路。
另一点感触较深的是“游必有方”。作者认为旅行使人见世面,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改变人的气质。列举了王安石、孔子、司马迁、苏辙等的行游,皆在不同程度上舒展了志向、丰富了人生、甚至深入到骨子里形成了生活的信念。比照当今旅游空前发达,四处游览已成为可能,朝发夕至全球通,但很多只是浮于表面的行走,只是为了找个背景拍照充实朋友圈的素材,的确收益不大。于是我不禁扪心自问,今年走过的地方中。南京夫子庙里站在孔夫子的巨铸铜像前,在底蕴深厚的学校旁,在决定无限举子命运的江南贡院边,是否对于经典的思想有过一丁点的共鸣与反思?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里历史文化前,浏览了从茹毛饮血一路发展到繁华精致,是否有一种思路或者理念打动你、融化你?禅堂之中,武当山师父之前,除了修习的技艺之外,是否有一种心灵濡养到达你的内心?外在经历的山水经历的人,如果只是一张背景布,那就永远与你无关。我们终将要回到内心的山水,内心的人。
此书梳理了前朝旧事,就像制作了一束干花,把它曼妙的姿态、岁月沉淀的大道,放到现实的案台上。在俗常中有意或无意的窥望,兴许能使我们暂时回到被泪水打湿的童年,回到铺着期盼的乡间小路,回到我们的原乡。
最后,作者何以要在桃花扇底看前朝呢?而非在紫金台上或者在新丝路上看前朝呢?想来自有其态度和寓意吧。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胡治洪】《大学》朱王之争与熊十力的评论
【下一篇】【余东海】诸儒论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