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故里家风美
记者:赵秋丽 李志臣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二十日癸卯
耶稣2017年3月17日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
地处鲁西南的济宁,历史文化悠久,是孔、孟、颜、曾、子思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济宁曲阜视察,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寄予了殷切期望。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济宁市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把培育良好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家庭。
夫子洞前讲家风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永远的老师。父母教给我们的一些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原则,来自他们的长辈。而我们还会把其中的精华传给子女,子女再传给他们的后代,这样就形成了家教和家风。”
在济宁市泗水县官庄村乡村儒学讲堂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正在给乡亲们讲家风,入情入境的讲述让乡亲们如沐春风。
离这儿不远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尼山夫子洞。泗水县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说:“这个地方是孔子的家乡,所以咱们首先要懂礼孝顺,要有个好家风。”
门里门外沐家风
邹城是孟子的出生地,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便发生于此。如今,承继着孟母教子的千古遗风,良好的家风、家训在这里吐露新绿。
在全国文明村——济宁邹城钢山街道后八里村,提起93岁高龄的宋西钦老人,村里人无不啧啧称赞。秉承着“克己复礼,百事孝先,诗书育人,谦恭礼让……”的家训,宋西钦的儿孙们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宋西钦的儿子宋长洲指着家训向记者介绍,平时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老人家依照家训,言传身教,儿孙们也都传承了老人的优秀品德。受家风家训的熏陶,宋长洲先后帮助了村里10余位家庭困难老人,还主动资助困难家庭孩子上学。
良好的家风,使得宋西钦老人一家成为村里学习的典范。作为邹城第一个全国文明村,后八里村每季度都评选出模范家庭并进行公示,还通过报刊、广播等传播文明新风,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俗。
家庭书屋润物无声
40岁的陈启铎是微山县鲁桥镇人,靠经营废品生意供女儿上学。尽管生活比较拮据,陈启铎仍然在家里建起了一间“优秀传统文化书屋”,一有空就和孩子一起学习。
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塑家风,已成为济宁市城乡居民的时尚和追求。
济宁市通过组织市、县新华书店,精选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读本送到小区、送到居民家门口,方便家庭购书。截至去年6月底,济宁市城区建有优秀传统文化“家庭书屋”的家庭占总家庭户的68.8%。
树规立训“传家宝”
济宁市石墙镇后山村的孔凡虎曾因偷窃两次被判刑,去年刑满释放回家后,看到左邻右舍家中立起了家规、家风碑,他不甘落后,请人在一块青石上刻了“遵纪守法”四个字作为家规。浪子回头金不换,去年年底,孔凡虎因见义勇为被评为全镇先进个人。
“我上台披红戴花,镇领导给我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孔凡虎自豪地说,“家风、家规就是一家人的‘传家宝’!”
家风、家规催生出一条新的社会治理之路。济宁市出台《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用以指导、规范家风、家规的制订,还把家风、家规评选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年度考评范围。在每个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居遴选出家规、家风做得好的家庭,抓点带面。全市共涌现出“孝贤门第”“诚信立家”等1.2万余户。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