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梁庚尧著《宋代科举社会》出版暨郑渝川书评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3-28 00:09:12
标签:


 

梁庚尧著《宋代科举社会》出版暨郑渝川书评

 

  

 

               书名:《宋代科举社会》

               作者:梁庚尧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7-01-01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省新会县,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梁氏治史,尤精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和宋代历史研究。著有《南宋的农地利用政策》《南宋的农村经济》《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南宋盐榷——食盐产销与政府控制》《宋代科举社会》等。

 

【目录】

 

 

第一讲   科举制度(上)

 

一、宋代的重视科举 

二、贡举程序

 

第二讲   科举制度(下)

 

一、科目与考试内容的演变 

二、防弊措施不断加严 

第一、二讲参考书目

 

第三讲   印刷术的普及与影响

 

一、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 

二、出版业蓬勃发展 

三、读书与藏书愈益方便 

第三讲参考书目

 

第四讲   官学的演变(上)

 

一、从国子监到太学 

二、太学入学方式的演变 

三、太学的课程与考核 

四、太学生的待遇与出身

 

第五讲   官学的演变(下)

 

一、州县学校基础的奠定 

二、地方学官考试与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南宋地方官学生员人数大增 

四、官设书院的兴起

 

第六讲   私学的兴盛

 

一、社会对教育需求日增 

二、启蒙教育 

三、举业与讲学 

第四、五、六讲参考书目

 

第七讲   政府与社会对士人的资助(上)

 

一、官学、官设书院的学廪 

二、民间的义学

 

第八讲   政府与社会对士人的资助(下)

 

一、赴考旅费的补助 

二、婚、丧及生活等济助 

第七、八讲参考书目

 

第九讲   社会流动及其局限

 

一、旧门第消失与新士人兴起 

二、荫补、财富与亲缘的影响 

第九讲参考书目

 

第十讲   士人的生活与出路

 

一、士人的家庭经济 

二、求学与应考生涯 

三、不仕士人的生活与出路 

第十讲参考书目

 

第十一讲  官户、士人的特权及其限制

 

一、官户、士人的身份 

二、税、役的减免 

三、法律的特殊待遇 

四、对经商、租佃官田的限制 

第十一讲参考书目

 

第十二讲   官户、士人与地方事务

 

一、官府、民众间的桥梁 

二、扰官与扰民 

三、贫穷救济与地方建设 

第十二讲参考书目

 

第十三讲   新士族势力的兴起

 

一、官宦世家 

二、起家、延续的途径 

第十三讲参考书目

 

第十四讲   科举文化(上)

 

一、贡院与进士题名碑刻 

二、坊表与学校建筑物的名称 

三、风水与谶语

 

第十五讲   科举文化(下)

 

一、求神、祈梦与相命 

二、积善与种德 

三、荣耀家邦

 

第十四、十五讲参考书目

 

【书评】

 

科举制度如何重塑中国古代社会?

 

郑渝川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赵宋两朝是科举制度的成熟时期,并因此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文化。

 

唐代在京师设立科举贡院,而在北宋时期,地方城市也设立了用作解试市场的贡院,至南宋则遍地开花。科举贡院虽然通常由地方政府负责,但往往也离不开地方士人的建议,并帮助取得兴建土地、进行建筑工程、筹措工程经费等工作。地方士人热衷于此,并不难以理解,因为独立的、宽大的贡院不仅可以容纳较多士人参加考试,在地方(通常是省城)还具有显著的象征意义。贡院在士人心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学校和官府衙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科举文化的兴起,强化了当时中国人的家国共同体概念。

 

宋代,在京师、省城、州城乃至县城,往往还竖立着牌坊,上面书写了坊巷名称,而这往往也和科第有关,用意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这种做法显然进一步的提升了科举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地方的学校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经科举进入仕途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

 

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受到了毁灭性的削弱,进入宋代,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渐普遍,没有家室背景的贫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管道出人头地。但科举录取的数额毕竟偏低,许许多多士人努力读书,却依旧不能改变落榜的命运。一些士人自认聪明绝顶,还勤奋刻苦,还是落榜,就怀疑这是一种命数。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梁庚尧在其所著的《宋代科举社会》(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1月出版)一书中,就谈到了科举文化之中,常常不能登大雅之台的求神、祈梦与相命。

 

梁庚尧指出,祈梦风气在士人以至其他民众阶层影响很深。士人不光热衷求神、祈梦,还喜欢找相士相命。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出当时的士人阶层在激烈的科举竞争中,在巨大压力面前的无奈。当然,正如梁庚尧说,求神、祈梦与相命对于改变士人命运显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却可以纾解其紧张情绪,安抚其挫折心理。

 

《宋代科举社会》一书由梁庚尧在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讲授同名课程的讲稿编纂而成。全书详细解析了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介绍了宋代官学的演变、私学的兴盛过程以及政府与社会对参加科举的士人的资助。梁庚尧对于科举制度提高宋代社会流动性、缓解阶层矛盾的积极作用给予好评,但也指出,这种积极作用往往也是极其有限的,在两宋分别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后,新的门第观念重现雏形(尽管不能与汉末至唐初相比),荫补、财富、亲缘等关系的影响也渗入了科举。这本书还关注了宋代士人的生活与出路,特别是那些未能获得登榜资格的士人的出路,介绍了宋代官户、士人的特权及其限制。这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科举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塑造,对于读者认知科举制度演变过程,也不无裨益。

 

宋代科举制度相比隋唐时期,更趋完善,也同样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比如,虽然有过残疾考生参考受限的规定,但实际上没有获得过于严格机械的执行。宋代科举包括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开元礼等科目,宋初以来贡举考试内容的趋向就不断有人提出检讨,自宋仁宗起策论变得更为重要。素以保守著称的司马光在科举科目的改革上,持相当激进的态度,不断同意取消词赋科目,而且还主张省试取消帖经等,加考经义,而在殿试环节加考时务策。此外,宋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另一大特征在于防弊措施不断加严,采用了糊名誊录制度,后来为了避免在弥封、誊录环节出现买通舞弊,又加设了相关的管理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也提及印刷术的普及对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印刷术普及促进了出版业发展,这使得教育普及、阶层流动成为可能,使得更多人可以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从而进入科举竞争的行列。书中还介绍了印刷出版业的发达的一些具体表现,比如当时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畅销书,多为科举参考书;又如官员、士人家庭兴起了藏书热。

 

宋代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前者又可再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地方官学与私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民间对于科举的积极配合,事实上也改变了平民家庭对于识字教育的观念。此外,官学和私学的兴盛,也为部分文采卓越的落榜士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书中还介绍了宋代官方和民间建立的应举士人的助学、助考资助体系,通过向出身贫寒的士人提供帮助,也有助于科举选拔人才获得热情更高并更为持续的民间响应,具有显著的社会公平性。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