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七朝石经学研究范型
记者:曾江
通讯员:金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廿七日庚戌
耶稣2017年3月24日
我国古代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碑上形成儒家石经,自汉末至清中叶共刊刻七种石经,被称为“七朝石经”,历来为学界重视。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近5年来学界在此前专题研究基础上,开始对七朝石经展开整体综合研究,对历代石经文献进行整理集成,并着手探索石经学学科建构。
打造多学科交汇平台
七朝石经分别为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五代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在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文献集成”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看来,七朝石经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历史文献学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当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儒家经典的现代价值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记者采访了解到,学界此前关于石经的专题研讨并不多,而近3年已经举行了两次以石经研究为专题的研讨会,分别是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一届七朝石经学术研讨会”和2016年11月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的“第二届七朝石经学术研讨会”,参加的学者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东华大学、上海图书馆、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龙门博物馆等机构,使得石经研究出现新局面。
七朝石经饱经历史沧桑,现在除开成石经、绍兴石经、乾隆石经相对保存较好外,其他石经的残石或早期拓片,散藏在国内各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还有一些流失海外。虞万里介绍说,两次石经研讨会联结了当今石经研究和石经收藏的重镇,为各地石经研究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在七朝石经这一主题下实现了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的交汇融合。
多角度深化石经研究
七朝石经的存世状况和研究深度各有不同,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涉及考订石经文字源流、甄别残石真伪、复原石经文字、剖析石经刊刻历史背景,以及梳理石经研究史、石经学学科构建等。
对现存石经残石进行细致的考察梳理和文字复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这既包括对“新发现”的考订,也包括对以前发布的“老材料”的甄别。
洛阳师范学院教授赵振华对正始石经有关的一些新发现,如洛阳藏家新获的正始石经拓片和太学遗址新出正始石经“西地残石”等,结合相关材料进行了复原,推进了正始石经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马涛对《文物》1986年第5期所公布的两块熹平石经《鲁诗》残石的真伪进行了考辨甄别,认为这块残石应该是在张国淦《汉石经碑图》面世后,其他人根据这一碑图而成的伪刻之作。
学界对汉魏石经的研究围绕与刊刻相关的历史背景展开,有的从礼仪制度层面考量,有的从学术史影响方面考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顾涛将这一历史事件与汉魏石经研究结合起来,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提供了一种新解释。他认为,汉魏石经对痴迷儒家经典的北魏孝文帝个人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构成了北魏迁都洛阳、建设新型礼制的内在动因。乾隆石经是最晚刊刻的石经,此前深入研究相对较少。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青年学者张涛从石经校刻与政治较量的角度出发,在将与乾隆石经校勘相关的彭元瑞《石经考文提要》与和珅《石经考文提要举正》进行对读后,认为作为彭、和二人之争产物的《石经考文提要举正》,破坏了《石经考文提要》所欲塑造的清代官修经籍的统一性,暴露了清代官修经籍的内部矛盾。
建构石经学
梳理石经研究历史、建构石经学是虞万里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学术工作。他以汉魏石经镌刻、沉埋、发掘为切入点,对唐、宋、清及近现代石经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清代以来促使“石经学”成立的诸方面因素。虞万里表示,经王国维、罗振玉、张国淦、马衡等学者的努力,此前依附于金石学的七朝石经研究已俨然成为一门独立的“石经学”,只是在过去一段历史中因种种原因而隐没不彰。
“在现代学术视野下,学界应围绕七朝石经做深入研究,汇编整理七朝石经重要文献,梳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以统筹全局的眼光联结历代石经研究,彰显七朝石经的独特性。在当下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应建构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七朝石经学研究范型,以此发掘儒学的时代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虞万里说。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刘金祥】传承中华文明须涵育家书文化
【下一篇】【张瑞田】手札,传统文化的深情记忆